词语:反讽热度:108

词语反讽拆分为汉字:

反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反字字源来历,反字演变

翻转,颠倒:~手(a.翻过手,手到背后;b.反掌)。~复。~侧。翻转的,颠倒的,与“正”相对:正~两方面的经验。~间(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内部自相矛盾)。~诉。~馈。适得其~。物极必~。抵制,背叛,抗拒:~霸。和原来的不同,和预感的不同:……

讽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讽字字源来历,讽字演变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诵(抑扬顿挫地诵读)。~咏。用含蓄的话劝告或讥刺:~刺。~谏(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谏)。~喻(一种修辞手法,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一劝百。……

 

查询词语:反讽

汉语拼音:fǎn fěng

词语反讽基本解释

反讽,又称反语,是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这是社会普通的解释,但在19和20世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却有着不同的古典含义。

词语反讽在线造句

  1. 一位剪着昂贵发型的豪宅建造主作穷人的斗士,岂不太容易遭人反讽

  2. 沈从文都市小说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种高超的反讽艺术及其背后深刻的反讽意蕴。

  3. 动物农庄是奥威尔最好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和反讽

  4. 反讽正在入侵一些面无表情的主流印刷媒体。

  5. 本论文意在运用新批评的反讽理论来分析《围城》中所包含的反讽艺术特色。

  6. 赞赏马克.吐温的读者和评论家简直难以理解,怎会有人看不出字里行间闪现的辛辣的反讽

  7. 反讽意识的产生缘于他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反思及其与人类现代思想的感通。

  8. 反讽渗透到了《米格尔大街》从语言、叙事策略到更深层的主题建构的每个层面。

  9. 我想让工厂主们解释这个包装上极具反讽意味的名字是不可能的。

  10. 在此基础上,本文试拟出了小说中反讽翻译的三个主要步骤。

  11. 下面的节目有不雅语言,不适合任何人观看。反讽的风格可见一斑。

  12. 人们必须记住,法国人正是经常这样诟病英国人缺乏反讽的能力地。

  13. 最后笔者对反讽的反思色彩和文化意义作了简要的概括。

  14. 美国作家沃克·珀西的小说《迷失宇宙中》将读者召入到社会反讽和反省的沼泽之中。

  15. 苏格拉底的反讽首次表现了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摆脱了外在规定性。

  16. 而马克思对苏格拉底反讽的理解在其哲学追求上则具有神话色彩。

  17.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公众唯一看得见的世界模型,仍然是“增长的极限”。

  18. 不过,最终还是因特网真正拯救了中国人的幽默感,尤其是由王朔开拓的那类苦涩的反讽

  19. 也许那并非一宗历史的悬案,而只是一段反讽

  20. 修辞反讽带来的是所言非所指的语言形态,语言表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不一致。

  21. 反讽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一种“戴了面纱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

  22. 有时候,要是说话的对象不习惯反讽,说话者会被认为很恶毒。

  23. 他们做了了不起的事(反讽),关于小簇集、小的太阳黑子,尽管这有点疯狂或不寻常。

  24. 她以自然界的强大神秘为背景,用反讽的幽默手法衬托了其所设定的男女交往关系。

  25. 第一章从叙事结构、叙述者及反讽叙事三个角度对两部作品进行了比较。

  26. 这一行反讽的关键就在于那古怪的词语「礼物的契约」,这意味著不仅仅是「送礼物的契约」。

  27. 反讽是刘震云写实小说的一大特色。

  28. 第三章从狂欢化的幽默反讽、高雅的通俗化、偶然与巧合这三个方面论述了洛奇小说的喜剧风格;

  29. 随着主体意识对宗教、伦理价值体系的质疑,现当代文学文本中出现了反讽的多元化倾向。

  30. 反讽使读者了解到作者有意识的批评,也给小说增添了乐趣。

  31. 小说正是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反讽叙述来进一步凸现了主题。

  32. 我的直觉是所有‘不要干这个’的信息可能具有反讽的结果。

  33. 即便是乌有之乡的人士也一定会感受到张所希望的乌托邦性质,真是很有反讽意味。

  34. 谁想听反讽的事?

  35. 反讽当代艺术中动辄肤浅的提及的中西方文化结合的创作方式。

  36. 论法学“现代化范式”危机批判的反讽向度

  37. 在这部作品中,反讽已不仅仅局限在修辞层面,它更是贯穿整部作品的叙事策略。

  38. 他的反应是将这语带讥讽的语句改为对反讽本身的声明:“不许联想”。

  39. 反讽语的黏性结构是委婉化的特有风格被推到极端,强调这一点颇为重要。

  40. 反讽这一概念来源于苏格拉底。

  41. 引入“新批评”的“反讽”理论解读中国现代小说,就能打开一个个丰富而深邃的精神空间。

  42. 描画一个戴着面具的人物就是同时构想一个或者多个反讽

  43. 新时期小说的反讽修辞,在新时期前期,多针对宏大的政治话语。

  44. 女扮男装作为一种戏剧反讽的艺术手法,对拓展戏剧情节、深化作品主题发挥着讽喻奇巧、举足轻重的作用。

  45. 反讽叙事增强了《苍黄》官场叙事的艺术张力和现实批判精神。

  46. 代表作品《鸟人》以一种反讽的视角呈现了艺术家对世界、对生活的态度和看法。

  47. 借助反讽与跳脱这两种修辞技巧,使日常化的口语表达获得异常的修辞效果。

  48. 反讽的是,尽管数独号称是一种数字游戏,却用不到一丁点儿数学。

  49. 它的反讽是心理的因素。

  50. 顺应性也是反讽语言的本质特点。

  51. 奥斯丁在塑造小说的主角时,同样不乏反讽技巧,只是有时不那么直接而明显罢了。

  52. 森林也死了,溪流也完了,街边塑胶的外星人用反讽的眼睛瞪著我们,告欣我们我们上了多大的当。

  53. 这种梦之反讽从一些荒原意象中得到有力的映衬。

  54. 在艺术家的批判目光中,“什么都可以卖”的断语无疑带有反讽意味。

  55. 对所有这一切来说,还有一个残酷的反讽

  56. 根据定义,反讽是意义的矛盾冲突,其本身没有被完全认同。

  57. 反讽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段,恰当和巧妙地运用反讽,会使作品产生深刻而独特的意蕴。

  58. 第二个不足是关于反讽的认知原则和语用机制。

  59. 反讽的文体修辞凸显了女性抗议的姿态。

  60. 正是“反讽与敬重”呈现了基弗艺术研究的双重意义。

  61. 处于《米格尔大街》反讽艺术构建中心的是作品的视点反讽

  62. 反讽曾经主要是文学上的修辞方法,但在现代社会中,反讽一般化成为所有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境遇。

  63. 奥斯丁赋予她“最可爱的人物”——伊丽莎白以充分的反讽色彩。

  64. 而后,论文又结合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实例,详细地分析了小说中的言语反讽和情景反讽

  65. 小说是“追寻”母题在现代背景下的反讽式重写。

  66. 反讽的是,正是他的祖国如今面临闭塞的局面。

  67. 同时,通过语言提供的复杂语境为情境反讽的发生制造条件;

  68. 他只是在反讽美国人的共同信仰。

  69. 毕竟可以离开安宁病房的人并不多见,身为老牌作家,包可华记下这段反讽,结集出书《太早说再见》。

  70. 重新解释混合不同时代的反讽

  71. 好好笑哟(反讽语)。嘿!那边那座美丽的古堡是什么呢?

  72. 广告商正转向这类反讽、间接的营销手段,因为它们已变得战战兢兢。

  73. 我现在正在图书馆里,通过语法分析,试图指出简·奥斯汀小说中的戏剧性的反讽。而我的许多老朋友要么已经死了,要么正在坐牢。

  74. 《傲慢与偏见》中的幽默与反讽

  75. 我现在明白反讽就像用卡通铁砧去打击你,但。

  76. 反讽”与曲笔辨。

  77. 很显然,无论是在对枯燥、反讽的幽默还是音乐的选择上,盖•里奇的电影充斥着浓郁的英伦风。

  78. 隆隆作响的反讽遥笑我逐字逐句记在心里了去。

  79. 反讽在他们眼里,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技巧,也是文本整体的方法或策略,甚至是一种基本思想方法与哲学态度。

  80. 经常使用象徵、反讽的修辞技巧,以及适度运用对比等叙述艺术。

词语反讽百科解释:

反讽词语解释

反讽的意思是说此指彼,有时甚至是正话反说。普林斯顿大学法语教授克里斯蒂·沃波尔(Christy Wampole)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说:“如果说反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那么嬉皮士(Hipster)应该是反讽人生的典型了。小清新出没于每个城市的街道和大学校园。

这些当代都市丑角怀念那些他们从没经历过的时代,欣赏过时的风尚(胡子、小短裤)、机械(死飞自行车、便携录音机)和嗜好(家庭酿酒、吹长号)。他们很容易遭到嘲讽。但嘲讽对嬉皮士来说是很微弱的痛苦,他们根本就是反讽人生的症候和最极端的表现形式。

反讽原为希腊戏剧中的一种角色,即佯作无知者。他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但最后却被证明是正确的,迫使对方认输。古希腊贤哲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就扮演这种角色,大肆嘲弄自以为是的聪明者。反讽表现了一种矛盾的语义状态:采取了旁敲侧击、声东击西的表现手法。它是从古希腊开始出现的,后来又不断发展,并逐步成为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讽反讽的解读

反讽西方的事例

德国诗人海森毕特尔是德国具体主义诗派中一员,他的诗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具体主义诗派玩弄文字的弊病,不过不算是十分严重。《那又怎样》这首诗基本上每句都是正反相悖的,在第一段中十二句,便是十二对悖论,表面很正派的人实际上却是最腐败的人,老实人却令人难以置信地是告密者,活力与萎软,贞节与纵欲,大度与小气......

这十二对悖论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表面现象与现象背后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的事实的揭示。这一些悖论例子的排列,本身看来并无很深的内涵,与蒲柏的那首充满哲理思考的悖论诗《论人》相比(犹豫不决,要灵还是要肉,/生下只为死亡,思考只为犯错;/他的理智如此,不管是/想多想少,一样是无知......),甚至还有玩文字游戏之嫌,可是,本诗的精彩之处却是巧妙地运用了反讽手法,这反讽效果从何处而来呢?

让我们看看诗题吧——《so what》(那又怎样),一边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对糟糕的社会现象进行有力的揭示和强烈的批判,他唾沫横飞,大义凛然,可是另一边似乎一副难得糊涂,看穿世事的样子,面对着大放厥词的甲方轻描淡写地说上一句“so what”――那又怎样呢?

言下之意:你能去改变这一现实吗?又有谁会听你的,你何苦这样喋喋不休,不嫌累,不嫌烦?别一副“天下皆浊我独清”的样子,伙计,你还嫩着呢!从而使诗人对待现实一正一反(批判与无所谓)的态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反讽效果,使这首本属具体主义诗派的诗具有了新的审美意义,使本诗的主题意义有了多重表现。

1.诗人并不想去揭露批判社会弊病,而只要对那些不知深浅的"激进派"以嘲讽,2.诗人在对“激进派”的作法“so what”否定后,却实际上正是对黑暗现实进行了更深刻的揭露,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反讽效果。同样,第二、三、四、五节却能分别与诗题产生反讽效果,就不赘述了。

海森毕特尔的另一首诗《一九六五年德国制造的情节》也在几个层面上使用了反讽手法:

1.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而诗中却没有出现“妈妈”(mother)这个词眼,映入眼帘的满是"爸爸"这个词眼。

2.爸爸希特勒统治的时代已经过去,可残余仍在。阴影依旧在,我们要求祛除一切希特勒的阴影,可原纳粹的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现在却要掌权。

3.希特勒是个疯子,“屠夫”,他的宣传部长也是一样,可现在他却要以“理智者”的身份掌权,这就是一九六五年德国制造的俄狄浦斯情结。

这三个层面上的反讽手法的运用,表现出诗人对1965年德国政治的不满与嘲讽。

反讽中国古代的事例

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运用反讽的例子,如李商隐的《贾生》。《史记·屈贾列传》记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有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上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李商隐却独具匠心,写出新意。

贾谊,西汉初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但由于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多年以后,文帝求贤访臣,本应是探讨国家大事,向贾谊询问治国的方针策略,没想到却是问鬼神之事。李商隐抓住这一不为人们所注意"问鬼神"之事,运用反讽手法,造成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强烈的讽刺效果。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起笔从正面着手,丝毫不含贬意。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心意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真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贾生才调"用"更无伦"来赞叹,令人心仪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文帝与贾生探讨不知不觉竟"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通过这个细节的渲染,把文帝由“求”而“访”而“赞”而对贾谊之才的推重推向最高点,但转折的笔调也在之高潮之中开始了,不过,诗人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即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了“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

而之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好像比不上“可悲”“可叹”情感色彩来得更强烈,但与后一句“不问苍生问鬼神”一起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反讽。一个帝王,如此郑重求贤,虚心垂询,对贾生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让我们以为是在商讨治国安民之道,结果却是为"问鬼神"的本源问题。这是怎样的求贤?而贾谊满腹经纶和安邦治国之道,王上不问他这些,大老远地召来,却是被问鬼神之事。这是帝王的悲哀,还是贾谊的悲哀?在这强烈的反讽之中,我们看到一个帝王一个臣子的悲哀,看到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悲哀。

反讽不同的涵义

反讽古典含义

古典时期有三种含义:1.佯装无知。在阿里斯托芳的喜剧里,总有一个这样的角色,他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但最后证明这些傻话是真理,从而使对手认输。2.苏格拉底式的反讽(对方在他的请教和追问下不自觉露出破绽)3.罗马式反讽(字面意义与实指意义不符或相反),人们称俄底浦斯王是“万全的人主,聪慧的神明”,然而却不知他处在何处,他是怎样降生的。

反讽19世纪

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对反讽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使其从修辞学概念扩展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德国文论家弗·施莱格里就宣称,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反讽是“认识到一个事实:世界本质上是诡论式的,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才能抓住世界的矛盾整体性”以及“幻想被故意抛到高空,是故意把它们重新抛到现实的地面”。

反讽20世纪

20世纪到新批评手里,反讽得到了进一步阐发。艾略特、瑞恰兹、燕卜荪都谈到过反讽。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比较详备的解释,他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例如"阳光灿烂的日子",这句话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与它的字面意义相反。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义颠倒,这就是反讽。

反讽最显著的特征

反讽最显著的特征:即言非所指,也就是一个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表面意义相互矛盾,而从诗学角度看,则正如瑞恰兹所说,反讽来自于“对立物的均衡”,即通常互相冲突,互相排斥,互相抵消的方面,在诗中结合为一种平衡状态,反讽的这种诗学特征,最终还是依赖语境的作用而完成。

诗歌中的反讽首先是一种语言技巧,从语言技巧运用的角度反讽的类型可分为夸大叙述、正话反说、诗论等。

在诗歌的文本解读中,还有主题层面形成的反讽:即本文复杂的主题意义出现相反相成的两重或多重表现,形成强烈的反讽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