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大汶口文化热度:320

词语大汶口文化拆分为汉字:

大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大字字源来历,大字演变

1. 大 [dà]2. 大 [dài]3. 大 [tài]大 [dà]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规模广,程度深,性……

汶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汶字字源来历,汶字演变

1. 汶 [wèn]2. 汶 [mén]汶 [wèn]〔~水〕水名,在中国山东省。亦称“大汶河”。汶 [mén]〔~~〕心中昏暗不明,如“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者乎?”……

口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口字字源来历,口字演变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破裂的地方:~子。……

文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文字字源来历,文字演变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刺画花纹:~身。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

化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化字字源来历,化字演变

1. 化 [huà]2. 化 [huā]化 [huà]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分~。僵~。教(jiào )~。熔~。融~。潜移默~。~干弋为玉帛。。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缘。~斋。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绿~。习……

 

查询词语:大汶口文化

汉语拼音:dà wèn kǒu wén huà

词语大汶口文化基本解释

中国新石器 时代黄河中下游的一种文化。距今约四千至六千多年。1959年在山东泰安大汶口首次发现,故名。分早 、中、晚三期。早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中晚期出现男女合葬墓,表明父系家长制已经确立,同时出现 贫富分化。后发展为山东龙山文化。

词语大汶口文化详细解释

  1.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59年首次在 山东 宁阳 堡头村 发现,主要分布在 鲁 西南和 苏北 地区。因发现遗址位于 堡头村 和 泰安 大汶口 一带,故名。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骨、角、牙器也多精致,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也有灰陶、黑陶和少量硬质白陶。遗址中发现氏族公共葬地,各墓之间随葬品多寡悬殊,晚期可见男女合葬现象。大汶口文化约始于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前后过渡为龙山文化。

词语大汶口文化在线造句

  1. 伏羲族在河南控制区域的文化有人称之为大汶口文化颍水类型。

  2. 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

  3. 试论蒙城尉迟寺遗址的大汶口文化遗存

  4. 年代: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

  5. 试论大汶口文化在河南境内的传播

词语大汶口文化百科解释: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另外该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后得出数据,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3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 大汶口文化盛行枕骨人工变形以及拔牙。陶器多见夹砂或泥质的红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出现了硬质白陶,纹饰常见镂孔、划纹、附加堆纹、篮纹,还有彩陶和朱绘;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石器磨制精美,中期以后更出现了制作精良的玉器。此外,还发掘出了各种骨制、牙制的工具和装饰品。他们从事着以种植粟为主的原始农业生产,饲养猪、狗、牛、鸡等家畜,同时渔猎经济也是其重要的生产部门。 在已发掘的遗址中,在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聚落遗址。它由成排分布的红烧土排房建筑构成,这些排房多则六间一排,少则两间相连,布局严谨,显示了较高的建筑技术。 大汶口人死后的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等,另外还发现部分折头葬、折肢葬等较为特殊的葬式。中晚期以后发现有木质葬具,在有的承认墓的随葬品和儿童瓮棺的葬具中还使用了带有各种陶文的大口尊。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