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甲氧苄啶热度:171

词语甲氧苄啶拆分为汉字:

甲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甲字字源来历,甲字演变

1. 甲 [jiǎ]甲 [jiǎ]天干的第一位,用于作顺序第一的代称:~子。花~(六十岁的人)。居于首位的,超过所有其它的:~等。古代科举考试成绩名次的分类:一~(名为“进士及第”);二~(名为“进士出身”);三~(名为“同进士出身”)。古……

氧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氧字字源来历,氧字演变

一种气体元素,无色、无味、无臭。氧在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中用途很广,也是人和动、植物呼吸所必需的气体:~化。臭~。输~。~割。~化焰。……

苄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苄字字源来历,苄字演变

〔~基〕一种有机化合物的基,亦称“苯甲基”。……

啶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啶字字源来历,啶字演变

有机化合物中的一种含氮杂环的名称。……

 

查询词语:甲氧苄啶

汉语拼音:jiǎ yǎng biàn dìng

词语甲氧苄啶基本解释

甲氧苄啶(Trimethoprim),简称TMP,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14H18N4O3,为白色或至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在氯仿中略溶、在乙醇或丙酮中微溶、在水中几乎不溶、在冰醋酸中易溶。甲氧苄啶为合成的广谱抗菌剂,单独用于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肠道感染等病症,可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败血症、脑膜炎、中耳炎、伤寒、志贺菌病(菌痢)等。

词语甲氧苄啶在线造句

  1. 甲氧苄啶易溶于醋酸,用少量冰醋酸溶解甲氧苄啶,用水稀释后测定含量。

  2. 甲氧苄啶,磺胺可用于治疗局部疾病。

  3. 目的:对复方磺胺甲恶唑片中甲氧苄啶的鉴别方法进行改进。

  4. 目的建立甲氧苄啶片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法。

  5. 目的:建立头孢氨苄甲氧苄啶胶囊的微生物检查方法。

  6. 磺胺类与其它抗菌药(甲氧苄啶除外)的复方

  7. 一阶导数光谱法测定复方磺胺甲噁唑片中磺胺甲噁唑和甲氧苄啶含量

  8. 甲氧苄啶的同步增敏荧光光谱分析法研究

  9. 联磺甲氧苄啶

  10. 磺胺类药物和甲氧苄啶的组合,包括衍生物

  11. 头孢羟氨苄甲氧苄啶胶囊的褶合光谱法测定

  1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氧苄啶氯化钠注射液中甲氧苄啶的含量

  13.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同时测定血浆中头孢羟氨苄和甲氧苄啶的含量

  14. 含与不含甲氧苄啶的两个双氢青蒿素复方治疗恶性疟的临床对照试验

  15. 四氯对苯醌荷移分光光度法测定甲氧苄啶的含量

  16. 磺胺类和甲氧苄啶的复方

  17. 头孢氨苄甲氧苄啶胶囊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

  18. 甲氧苄啶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增效实验观察

  19. 用于乳房内的磺胺类和甲氧苄啶

  20. 对硝基酚荷移分光光度法测定甲氧苄啶的含量

  21. 水产品中磺胺甲噁唑与甲氧苄啶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庆大霉素注射液中甲氧苄啶含量

  23. 乳酸甲氧苄啶合成工艺初探

词语甲氧苄啶百科解释:

甲氧苄啶化合物简介

甲氧苄啶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甲氧苄啶

中文别名:5-[(3,4,5-三甲氧基苯基)-甲基]-2,4-嘧啶二胺;2,4-二氨基-5-(3,4,5-三甲氧基苄基)嘧啶

英文名称:trimethoprim

CAS号:738-70-5

EINECS号:212-006-2

分子式:C14H18N4O3

分子量:290.318

精确质量:290.13800

PSA:105.51000

LogP:2.42

甲氧苄啶物化性质

密度:1.252 g/cm

熔点:199-203°C

沸点:526ºC at 760 mmHg

闪点:271.9ºC

外观:白色至淡黄色粉末

溶解性:在氯仿中略溶、在乙醇或丙酮中微溶、在水中几乎不溶、在冰醋酸中易溶

甲氧苄啶分子结构数据

摩尔折射率:80.25

摩尔体积(cm/mol):231.8

等张比容(90.2K):628.2

表面张力(dyne/cm):53.9

极化率(10cm):31.81

甲氧苄啶计算化学数据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氢键供体数量:2

氢键受体数量:7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5

互变异构体数量:9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106

重原子数量:21

表面电荷:0

复杂度:307

同位素原子数量:0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共价键单元数量:1

甲氧苄啶安全信息

包装等级:III

危险类别:6.1(b)

海关编码:2933599090

危险品运输编码:3249

WGK Germany:3

危险类别码:R25

安全说明:S45

RTECS号:UV8225000

危险品标志:T

甲氧苄啶生产方法

可由没食子酸和硝酸胍等合成。

甲氧苄啶药典标准

来源(名称)、含量(效价)

本品为5-[(3,4,5-三甲氧基苯基)甲基]-2,4-嘧啶二胺。按干燥品计算,含C14H18N4O3不得少于99.0%。

性状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

本品在三氯甲烷中略溶,在乙醇或丙酮中微溶,在水中几乎不溶;在冰醋酸中易溶。

熔点

本品的熔点(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ⅥC)为199~203℃。

吸收系数

取本品,精密称定,加稀醋酸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00μg的溶液,再加水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20μg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ⅣA),在271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吸收系数为198~210。

鉴别

(1)取本品约20mg,加稀硫酸2mL溶解后,加碘试液2滴,即生成棕褐色沉淀。

(2)取本品20mg,精密称定,加乙醇5mL溶解,再加0.4%氢氧化钠溶液制成每1mL中含20μg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Ⅳ A)测定,在287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其吸光度约为0.49。

(3)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药品红外光谱集》103图)一致。

检查

碱度

取本品0.50g,加水50mL,振摇,滤过。取滤液,依法测定(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Ⅵ H),pH值应为7.5~8.5。

酸性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

取本品1.0g,加醋酸25mL溶解,溶液应澄清无色;如显色,与对照溶液(取黄色1号标准比色液,与等量的水混匀制成)比较(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ⅨA),不得更深。

有关物质

取本品约50mg,置50mL量瓶中,加流动相适量,振摇使溶解,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适量,用流动相稀释制成每1mL中含2μ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D)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三乙胺(200:799:1)(用氢氧化钠试液或冰醋酸调节pH值至6.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取甲氧苄啶对照品和二甲氧苄啶对照品各适量,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甲氧苄啶2μg和二甲氧苄啶1μg的溶液,作为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取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调节检测灵敏度,使甲氧苄啶色谱峰的峰高约为满量程的20%,理论板数按甲氧苄啶峰计算不低于5000,甲氧苄啶峰与二甲氧苄啶峰的分离度应大于2.5。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溶液各2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4倍。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单个杂质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0.2%),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2倍(0.4%)。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图中任何小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0.05倍的峰忽略不计。

干燥失重

取本品,在105℃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0.5%(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L)。

炽灼残渣

不得过0.1%(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N)。

含量测定

取本品约0.2g,精密称定,加冰醋酸20mL,温热使溶解,放冷,加结晶紫指示液1滴,用高氯酸滴定液(0.1mol/L)滴定至溶液显蓝色,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高氯酸滴定液(0.1mol/L)相当于29.03mg的C14H18N4O3。

类别

抗菌药。

贮藏

遮光,密封保存。

制剂

(1)甲氧苄啶片 (2)甲氧苄啶注射液

甲氧苄啶信息概览

分类

抗生素>磺胺类

剂型

1.片剂:每片0.1g;

2.注射剂:2ml:0.1g。

药理作用

甲氧苄啶是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属磺胺增效药。其抗菌作用原理为干扰细菌的叶酸代谢。主要为选择性抑制细菌的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活性,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为四氢叶酸,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甲氧苄啶对多数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有抗菌活性;此外,甲氧苄啶对疟原虫及某些真菌,如奴卡菌、组浆菌,酵母菌也有一定作用。在革兰阳性菌中,链球菌属含肺炎链球菌对甲氧苄啶敏感。在革兰阴性菌中,大肠杆菌、沙门菌属、奇异变形杆菌、肺炎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百日咳杆菌等对甲氧苄啶敏感。甲氧苄啶对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球菌、产碱杆菌属无抗菌作用。

药代动力学

甲氧苄啶口服后吸收完全,约可吸收给药量的90%以上。口服0.1g,1~4h后达血药浓度峰值,约为1mg/mL。甲氧苄啶表观分布容积为1.2~2.2L/kg。药物吸收后广泛分布至组织和体液中,在肾、肝、脾、肺、肌肉、支气管分泌物、唾液、阴道分泌物、前列腺组织及前列腺液中的浓度均超过血药浓度。甲氧苄啶可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至脑脊液中,脑膜无炎症时脑脊液药物浓度为血药浓度的30%~50%,有炎症时可达50%~100%。甲氧苄啶也可透过血-胎盘屏障,胎儿血循环中药物浓度与母体血药浓度相近。在乳汁中甲氧苄啶浓度接近或高于血药浓度,在房水中药物浓度约为血药浓度的1/3。甲氧苄啶蛋白结合率为30%~46%消除半衰期约为8~10h,无尿者半衰期可延长至20~50h。药物主要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随尿液排出。24h约可排出给药量的50%~60%,其中80%~90%以药物原形排出,而其余部分以代谢物形式排出。平均尿药浓度为90~100mg/L,尿中高峰浓度约为200mg/L。另有少量药物(约为给药量的4%)可从胆汁及粪便中排出。甲氧苄啶可经血液透析清除,但不能经腹膜透析清除。

适应证

1.甲氧苄啶可单独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急性单纯性尿路感染和细菌性前列腺炎。

2.甲氧苄啶与磺胺甲噁甲噁唑或磺胺嘧啶联用,可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败血症、脑膜炎、中耳炎、伤寒、志贺菌病(菌痢)等。

3.甲氧苄啶与磺胺-2,6-二甲氧嘧嘧啶联用,还可用于治疗对氯喹耐药的疟疾。

禁忌证

早产儿、新生儿不宜使用甲氧苄啶。

注意事项

1.(1)肝功能损害者;(2)肾功能损害者;(3)对叶酸缺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2.药物对哺乳的影响:甲氧苄啶可分泌至乳汁中,其浓度较高,且药物有可能干扰哺乳婴儿的叶酸代谢。因此,哺乳期妇女必须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用药。

3.用药期间应定期进行周围血象检查。

妊娠分级

FDA妊娠分级:C

哺乳期分级

甲氧苄啶:L2,半衰期8-10h,因为会干扰叶酸代谢,应避免长期使用,或者给婴儿补充叶酸

不良反应

1.可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或正铁血红蛋白性贫血。

2.过敏反应:可发生皮肤瘙痒、皮疹,偶可出现严重的渗出性多形红斑。

3.胃肠道反应: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症状轻微。

4.肝毒性:偶见肝功能异常。

5.其他:偶可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出现头痛、颈项强直等症状。

用法用量

1.(1)急性单纯性尿路感染:每次0.1g,每12小时1次或每次0.2g,每天1次。疗程为7~10天。(2)预防尿路感染:每次0.1g,每天1次。

2.肾功能不全时剂量:肾功能损害者需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肌酐清除率大于每分钟30mL者,使用成人常用量;肌酐清除率为每分钟15~30mL者,每12小时服用50mg;肌酐清除率小于每分钟15mL者,不宜使用甲氧苄啶。

3.透析时剂量:甲氧苄啶可经血液透析清除,在血液透析后需补给一次维持剂量。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1、甲氧苄啶与磺胺类药合用可使细菌的叶酸合成代谢遭到双重阻断,有协同抗菌作用,并可使其抑菌作用转为杀菌作用。

2、甲氧苄啶与小檗碱、土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林可霉素、磷霉素联用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3、甲氧苄啶与多黏菌素、春雷霉素联用其增效作用可达2-32倍。

4、甲氧苄啶与吡哌酸、氟哌酸联用增效作用显著,且药物不良反应也低于单独用药。

5、甲氧苄啶与头孢羟氨苄联用可增强疗效,并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6、氨苯砜与甲氧苄啶同用可使两者血药浓度升高,氨苯砜浓度的升高可使不良反应增多且加重,尤其是正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发生。

7、甲氧苄啶可干扰苯妥英的肝内代谢,使苯妥英的血清半衰期延长50%,并使其清除率降低30%。

8、甲氧苄啶与普鲁卡因胺同用可降低其肾清除率。

9、甲氧苄啶与华法林同用可抑制华法林的代谢而增强其抗凝血作用。

10、甲氧苄啶与环孢素同用可增加肾毒性。

11、骨髓抑制剂与甲氧苄啶同用可能使发生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的机会增多。

12、甲氧苄啶与抗肿瘤药、2,4-二氨基嘧啶类药物同用,有可能引起骨髓再生不良或巨幼红细胞贫血。

13、甲氧苄啶与利福平同用可使甲氧苄啶清除增加、血清半衰期缩短。

专家点评

甲氧苄啶抗菌谱与磺胺甲基异噁甲基异噁唑相似,而抗菌作用比磺胺甲基异噁甲基异噁唑强20~100倍,但甲氧苄啶单独使用时易产生耐药性,多与磺胺类药合用。甲氧苄啶于单用时是抑菌药,与磺胺药合用时增效,甚至可以杀菌。如细菌对这两种药物单用时都是敏感的,则一药的亚抑菌浓度可降低另一药的MIC4~8倍以上。但增效作用在不同细菌或菌株是不同的。在淋球菌和变形杆菌有高度的协同作用。在大多数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只协同4~8倍。产生最大协同的浓度为各自的MIC配合。也有一些菌株对两药均敏感,但不产生协同作用。如细菌对磺胺药耐药,只对甲氧苄啶敏感,一般说不能产生协同,仅相当于TMP单独起作用,如磺胺药的浓度很高,在体外可出现协同。这一点临床意义不大,因磺胺药用量过大很不安全,但对尿路感染可能有益,因磺胺药在尿中的浓度很高。例如,铜绿假单胞菌对磺胺药是中度耐药的,合用甲氧苄啶时可能产生协同抗菌作用。国内研究证明甲氧苄啶对多种抗生素均有增效作用。例如与四环素联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增效作用大于与磺胺甲噁甲噁唑联合;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苄啶能增强青霉素、新青霉素Ⅱ和红霉素的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能增强庆大霉霉素和卡那霉素的作用。但也有人认为不应将甲氧苄啶与四环素、多西环素、卡那霉素或庆大霉霉素合用,因为产生增效的菌株极少。国外报道甲氧苄啶增效作用明显的有化脓性链球菌、肠球菌、变形杆菌、克雷白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动物实验也证实能提高感染小鼠的生存率。对利福平或甲氧苄啶的耐药菌株也能增效。两药的常用量在患者体内可以达到增效的水平。磺胺药与多黏菌素对阴性杆菌有协同作用。加用甲氧苄啶更好。甲氧苄啶在治疗过程中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目前尚不多见,约在10%左右。这可能是TMP常与磺胺药合用,对此二药均敏感的病原菌不易产耐药性的缘故。但只对TMP敏感的病原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在实验室内也证明阴性菌对TMP的耐药性发展很快,临床应用日久,耐药性也会增多。

甲氧苄啶复合制剂

药理作用

该品系磺胺甲恶唑(SMZ)、磺胺嘧啶(SD)和甲氧苄啶(TMP)的复方制剂。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并具有协同抑菌或杀菌作用,对大多数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包括非产酶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志贺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均具有良好抗菌活性,近年来细菌对该品耐药性普遍存在,尤其如志贺菌属等肠杆菌科的细菌,故目前临床上很少使用。此外在体外对霍乱弧菌、沙眼衣原体等、亦具良好抗菌活性。其作用机制为SMZ和SD均能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使细菌不能合成二氢叶酸,TMP则通过抑制细菌的二氢叶酸还原酶,阻碍二氢叶酸还原成四氢叶酸。三者合用时,对细菌合成四氢叶酸过程起双重阻断作用,其抗菌作用较单药增强,对其呈现耐药的菌株也相应减少。该品为白色片。

动力学

该品口服后自胃肠道吸收,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和体液。易透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该品主要经肾代谢。

适应症

主要用于对该品敏感的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肠道感染、成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中耳炎等。

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常用量为:一次2片,一日2次,首次剂量加倍。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程至少10~14日;尿路感染疗程7~10日;细菌性痢疾5~7日;急性中耳炎10日。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较为常见。可表现为药疹,严重者可发生渗出性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和大疱表皮松解萎缩性皮炎等;也有表现为光敏反应、药物热、关节及肌肉疼痛、发热等血清病样反应。偶见过敏性休克。

2、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偶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表现为咽痛、发热和出血倾向。

3、溶血性贫血及血红蛋白尿。这在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患者应用磺胺药后易于发生,在新生儿和小儿中较成人为多见。

4、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核黄疸。由于该品与胆红素竞争蛋白结合部位,可致游离胆红素增高。新生儿肝功能不完善,故较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黄疸,偶可发生核黄疸。

5、肝脏损害。可发生黄疸、肝功能减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肝坏死。

6、肾脏损害。可发生结晶尿、血尿和管型尿;偶有患者发生间质性肾炎或肾管坏死的严重不良反应。

7、恶心、呕吐、胃纳减退、腹泻、头痛、乏力等。一般症状轻微,不影响继续用药。偶有患者发生艰难梭菌肠炎,此时需停药。

8、甲状腺肿大及功能减退偶有发生。

9、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偶可发生,表现为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幻觉、欣快感或抑郁感,一旦出现均需立即停药。

10、由于TMP对叶酸代谢的干扰可产生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可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或高铁血红蛋白性贫血。一般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系轻度。

11、偶可发生无菌性脑膜炎,有头痛、颈项强直、恶心等表现。该品所致的严重不良反应虽少见,但常累及各器官并可致命,如渗出性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大疱表皮松解萎缩性皮炎、暴发性肝坏死、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异常。

使用禁忌

1、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2、由于该品阻止叶酸的代谢,加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叶酸盐的缺乏,所以该病患者禁用该品。

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该品。

4、小于2个月的婴儿禁用该品。

5、肝肾功能损害者禁用该品。

注意事项

1、交叉过敏反应。对一种磺胺药呈现过敏的患者对其他磺胺药也可能过敏。

2、肝脏损害。可发生黄疸、肝功能减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肝坏死。故有肝功能损害患者宜避免磺胺药的全身应用。

3、肾脏损害。可发生结晶尿、血尿和管型尿。如应用该品疗程长,剂量大时宜同服碳酸氢钠并多饮水.以防止此不良反应。治疗中至少每周检查尿常规2~3次,如发现结晶尿或血尿时给予碳酸氢钠及饮用大量水,直至结晶尿和血尿消失。失水、休克和老年患者应用该品易致肾损害,应慎用或避免应用该品。肾功能减退患者不宜应用该品。

4、对呋塞米、砜类、噻嗪类利尿药、磺脲类、碳酸酐酶抑制药呈现过敏的患者,对磺胺药亦可过敏。

5、下列情况应慎用: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血卟啉症、叶酸缺乏性血液系统疾病、失水、艾滋病、休克和老年患者。

6、用药期间须注意:⑴ 周围血象检查,对疗程长、服用剂量大、老年、营养不良及服用抗癫痫药的患者尤为重要。⑵ 治疗中定期尿液检查(每2-3日查尿常规一次)以发现长疗程或高剂量治疗时可能发生的结晶尿。⑶ 肝、肾功能检查。

7、每次服用该品时应饮用足量水分。服用期间也应保持充足进水量,使成人尿量每日至少维持在1200mL以上。如应用该品疗程长,剂量大量除多饮水外宜同服碳酸氢钠。

8、严重感染者应测定血药浓度,对大多数感染疾患者游离磺胺浓度达50~150μg/mL(严重感染120~150μg/mL)可有效。总磺胺血浓度不应超过200μg/mL,如超过此浓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

9、不可任意加大剂量、增加用药次数或延长疗程,以防蓄积中毒。

10、由于该品能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妨碍B族维生素在肠内的合成,故使用该品超过一周以上者,应同时给予维生素B以预防其缺乏。

11、如因服用该品引起叶酸缺乏时,可同时服用叶酸制剂,后者并不干扰TMP的抗菌活性,因细菌并不能利用已合成的叶酸,如有骨髓抑制征象发生,应即停用该品,并给予叶酸3~6mg肌注,一日1次,使用2日或根据需要用药至造血功能恢复正常,对长期、过量使用该品者可给予高剂量叶酸并延长疗程。

12、由于磺胺药可与胆红素竞争在血浆蛋白上的结合部位,而新生儿的乙酰转移酶系统未发育完善,磺胺游离血浓度增高,以致增加了核黄疸发生的危险性,因此该类药物在新生儿及2个月以下婴儿的应用属禁忌。1、磺胺药可穿过血胎盘屏障至胎儿体内,动物实验发现有致畸作用。人类研究缺乏充足资料,孕妇宜避免应用。2、磺胺药可自乳汁中分泌,乳汁中浓度约可达母体血药浓度的50%~100%,药物可能对婴儿产生影响;磺胺药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新生儿中的应用有导致溶血性贫血发生的可能。鉴于上述原因,哺乳期妇女暂停应用该品。老年患者应用磺胺药时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机会增加。如严重皮疹、骨髓抑制和血小板减少等。因此老年患者宜避免应用,确有指征时需权衡利弊后决定。

过量处理

磺胺血浓度不应超过200μg/mL,超过此浓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毒性增强。过量短期服用该品会出现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嗜睡、神志不清、精神低沉、发热、血尿、结晶尿、血液疾病、黄疸、骨髓抑制等。长期过量服用该品会引起骨髓抑制,造成血小板、白细胞的减少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相互作用

1、合用尿碱化药可增加该品在碱性尿中的溶解度,使排泄增多。

2、不能与对氨基苯甲酸合用,对氨基苯甲酸可代替该品被细菌摄取,两者相互拮抗。

3、下列药物与该品同用时,该品可取代这些药物的蛋白结合部位,或抑制其代谢,以致药物作用时间延长或发生毒性反应,因此当这些药物与该品同时应用,或在应用该品之后使用时需调整其剂量。此类药物包括口服抗凝药、口服降血糖药、甲氨蝶呤、苯妥英钠和硫喷妥钠。

4、与骨髓抑制药合用可能增强此类药物对造血系统的不良反应。如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如确有指征需两药同用时,应严密观察可能发生的毒性反应。

5、与避孕药(雌激素类)长时间合用可导致避孕的可靠性减少,并增加经期外出血的机会。

6、与溶栓药物合用时,可能增大其潜在的毒性作用。

7、与肝毒性药物合用时,可能引起肝毒性发生率的增高。对此类患者尤其是用药时间较长及以往有肝病史者应监测肝功能。

8、与光敏药物合用时,可能发生光敏作用相加。

9、接受该品治疗者对维生素K的需要量增加。

10、不宜与乌洛托品合用,因乌洛托品在酸性尿中可分解产生甲醛,后者可与该品形成不溶性沉淀物。使发生结晶尿的危险性增加。

11、该品可取代保泰松的血浆蛋白结合部位,当两者同用时可增强保泰松的作用。

12、磺吡酮与该品合用时可减少后者自肾小管的分泌,其血药浓度升高且持久,从而产生毒性反应,因此在应用磺吡酮期间或在应用其治疗后可能需要调整该品的剂量。当磺吡酮疗程较长时,对该品的血药浓度宜进行监测,有助于剂量的调整,保证安全用药。

13、该品中的TMP可抑制华法林的代谢而增强其抗凝作用。

14、该品中的TMP与环孢素合用可增加肾毒性。

15、利福平与该品合用时,可明显使该品中的TMP清除增加和血清半衰期缩短。

16、不宜与抗肿瘤药、2,4-二氨基嘧啶类药物合用,也不宜在应用其他叶酸拮抗药治疗的疗程之间应用该品,因为有产生骨髓再生不良或巨幼红细胞贫血的可能。

17、不宜与氨苯砜合用,因氨苯砜与该品中的TMP合用两者血药浓度均可升高,氨苯砜浓度的升高使不良反应增多且加重,尤其是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发生。

18、避免与青霉素类药物合用,因为该品有可能干扰此类药物的杀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