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红腹锦鸡热度:167

词语红腹锦鸡拆分为汉字:

红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红字字源来历,红字演变

1. 红 [hóng]2. 红 [gōng]红 [hóng]像鲜血的颜色:~色。~叶。~灯。~尘。~包。~烧。~润。~艳艳。~口白牙。~绳系足(旧指男女前生注定的姻缘)。象征顺利或受人宠信:~人。~运。~角(jué)儿(受观众欢迎的演员)。……

腹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腹字字源来历,腹字演变

一般指人和脊椎动物躯干的一部分,介于胸和骨盆之间,包括“腹壁”、“腹腔”及内脏(通常称“肚子”):~部。~膜。~水。~泻。~疾。心~(喻极亲近的人)。~稿。~诽(指口里不说而心里不以为然。亦作“腹非”)。遗~子。喻地区的前部、内部或中部:~……

锦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锦字字源来历,锦字演变

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旗。~屏。~标。~绣(精美鲜艳的纺织品,喻美丽或美好,如“~~山河”、“~~前程)”。~上添花。鲜明美丽:~霞。~缎。~笺。~鸡(鸟,形状和雉相似,雄的头上有金色的冠毛,颈橙黄色,背暗绿色,杂有紫色,尾长,雌的羽毛暗褐……

鸡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鸡字字源来历,鸡字演变

家禽,品种很多,翅膀短,不能高飞;雄性啼能报晓,雌性生的蛋是好食品:公~。母~。~雏。……

 

查询词语:红腹锦鸡

汉语拼音:hóng fù jǐn jī

词语红腹锦鸡基本解释

红腹锦鸡是鸡形目雉科锦鸡属鸟类,别名金鸡、锦鸡、红鸡、山鸡等。额、头顶金黄色,并延伸成丝状羽冠披覆于后颈上;脸、颏及喉锈红色;后颈围以橙棕色扇状羽,形成披肩状、覆盖于肩胛部;上背浓绿,羽缘绒黑;下背、腰及较短的尾上覆羽金黄色;腰以后的两侧,羽端转为深红;尾羽呈黑褐色,满布桔黄色点斑;腹部赤红色。雌鸟体形较小,胸棕黄。

红腹锦鸡为中国特产鸟类,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栖息于海拔500—2500米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也出现于岩石陡坡的矮树丛和竹丛地带,冬季也常到林缘草坡、耕地活动和觅食。主要食物为灌木的叶子、种子、细芽、矮竹叶、竹笋以及一些昆虫类。繁殖期4—6月,一雄多雌制,巢筑于浓密灌丛下,每窝产卵5—9枚,卵浅黄褐色,孵化期22天左右。

红腹锦鸡长期受到猎捕导致数量减少,现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词语红腹锦鸡在线造句

  1. more than 100 kinds of wild animals, precious There Tufted deer, Shi Bao, such as the Golden Pheasant.

    野生动物100多种,珍贵的有毛冠鹿、石豹、红腹锦鸡等。

  2.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outs in red bellied golden pheasants

    红腹锦鸡痛风病的诊治

词语红腹锦鸡百科解释:

红腹锦鸡形态特征

雄鸟的额和头顶羽毛延长成丝状,形成金黄色羽冠披覆于后颈上。脸、颏、喉和前颈锈红色,后颈围以具有蓝黑色羽端的橙棕色扇状羽,形成披肩状。上背浓绿色,羽缘绒黑色;下背、腰和短的尾上覆羽深金黄色,羽支离散如发。自腰以后的两侧,羽端转为深红色。较长的尾上覆羽基部桂黄色,具黑褐色波状斜纹,羽端狭长而为深红色;尾羽18枚,中央一对尾羽黑褐色,满缀以桂黄色斑点;外侧尾羽桂黄色而具黑褐色波状斜纹;最外侧3对尾羽暗栗褐色,具黑褐色斜纹。肩羽暗红色,翅上最内侧覆羽和飞羽深蓝色;中、小覆羽以及次级飞羽大都栗色而具黑斑;大覆羽黑色而杂以棕黄色横斑和具棕黄色羽干和羽缘。初级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具棕白色羽端。下体自喉以下纯深红色,羽支离散如发。肛周淡栗红色。

001.jpg

雌鸟头顶棕黄色而具黑褐色横斑;脸棕黄而缀黑色;耳羽暗银灰色,背棕黄至棕红色,具粗的黑褐色横斑;腰及尾上覆羽棕黄色,密布黑褐色虫蠹状斑。尾棕黄色,具不规则的黑褐色横斑及斑点。两翅与背同,但黑色横斑较宽,棕黄色羽端亦满杂以黑点。颏和喉白色而沾黄色;胸、两胁和尾下覆羽棕黄色,具黑色横斑。腹淡棕黄色,无斑。

虹膜雄淡黄色或雌褐色,眼周皮肤雄淡黄色或雌黄色 ,嘴和脚角黄色。雄鸟跗蹠具一短距,眼下裸出部具一淡黄色小肉垂。

大小量度:体重♂570-751克,♀550-670克;体长♂861-1078毫米,♀590-700毫米;嘴峰♂20-30毫米,♀20-25毫米;翅♂173-223毫米,♀177-188毫米;尾♂526-778毫米,♀306-415毫米;跗蹠♂70-95毫米,♀65-80毫米。(雄:♂、雌:♀)

红腹锦鸡近种区别

红腹锦鸡

白腹锦鸡

体重♂570-751克,♀550-670克;体长♂861-1078毫米,♀590-700毫米

体重♂650-960克,♀585-900克;体长♂1130-1450毫米,♀539-670毫米

额、头顶金黄色,并延伸成丝状羽冠披覆于后颈上;脸、颏及喉锈红色;后颈围以橙棕色扇状羽,形成披肩状、覆盖于肩胛部;上背浓绿,羽缘绒黑;下背、腰及较短的尾上覆羽金黄色;腰以后的两侧,羽端转为深红;尾羽呈黑褐色,满布桔黄色点斑;腹部赤红色。雌鸟体形较小,胸棕黄。

雄鸟头部蓝黑色,头后有一块红斑;眼周淡蓝色;后颈部有一片蓬松的黑白相间的羽毛;胸部蓝黑色;背部绿色,有金属光泽;两翅蓝色,翅缘白色;背部后方黄色至红色;腹部白色;尾极长,黑白相间。雌鸟多棕色,全身布满暗色横纹,腹部及后颈部色较淡。

红腹锦鸡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500-2500米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也出现于岩石陡坡的矮树丛和竹丛地带,冬季也常到林缘草坡、耕地活动和觅食。

红腹锦鸡生活习性

成群活动,特别是秋冬季,有时集群多达30余只,春、夏季亦见单独或成对活动的。性机警,胆怯怕人。听觉和视觉敏锐,稍有声响,立刻逃遁,当危险尚远时,多在地下急速奔跑逃窜;当危险迫近时,则多急飞上树隐没。善奔走,途中遇低岩或小片空地时,则展翅滑翔而过。飞翔亦甚快而灵巧,在林中飞行自如。白天大都在地上活动,尤以早晨和下午活动较多,中午多在隐蔽处休息,晚上多栖于靠沟谷和悬岩的松、栎等乔木树上。上树时多从低枝逐级跳跃,盘旋而上,或从邻近小树再往上跳。每当夜幕降临时候,常常可听到上树时翅膀扇动的“扑、扑、扑”声。多栖于离地4米以上树冠层树木的侧枝上。通常不群栖于一树,而是分别栖于邻近的几棵树上。

主要以野豌豆、野樱桃、青蒿、蕨叶、野蒜、悬钩子、酢浆草、蔷薇、胡颓子、羊奶子、箭竹、橡子、华山松种子、稠李、漆树、杜鹃、雀麦、栎树、茅栗和青冈子等植物的叶、芽、花、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小麦、大豆、玉米、四季豆等农作物。此外也吃甲虫、蠕虫、双翅目和鳞翅目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常常在林中边走边觅食,早晚亦到林缘和耕地中觅食。

红腹锦鸡分布范围

中国特产种,分布于中国青海东南部、甘肃(文县、天水、武山)、 陕西秦岭山脉、四川(青川、广元、北川、平武、南江、苍溪、宝兴、灌县、南坪、汶川、茂县)、重庆(万州区、城口、巫山、秀山、南川、武隆)、湖北西部(郧县、襄阳、神农架、宜昌)、云南东北部(昭通、威信)、贵州(赤水、遵义、绥阳、江口、贵阳)、湖南西部及广西东部(贺县、恭城、三江、天峨)、山西。

红腹锦鸡繁殖方式

求偶炫耀十分好看,当雄鸟向雌鸟求爱时,它先向雌鸟走过去,一边低鸣,一边绕雌鸟转圈或往返疾奔并察言观色,待站立在雌鸟正前方时,雄鸟身上华丽的羽毛都向外蓬松,彩色的披肩羽盖住了头部,很像抖开的折扇。靠近雌鸟的翅膀稍稍压低,另一侧的翅膀翘起,翅膀上和背、腰上的五彩斑斓的羽毛都展现在雌鸟面前,尾巴也随着倾斜过来,使美丽的尾羽和尾上的覆羽显得十分明亮,双眼向雌鸟脉脉传情。这时,雌鸟已被雄鸟的绚丽羽毛和一系列炫耀动作搞得眼花缭乱,不时地发出“咝咝”的艳羡声。

繁殖期4-6月。一雄多雌制,通常1只雄鸟与2-4只雌鸟交配。3月下旬雄鸟即出现求偶行为,雄鸟间亦常发生激烈的争斗和开始占区。雄鸟常在自己的领域内频繁鸣叫,尤其是早晨,常发出单调的‘cha,cha,cha’声和‘cha-chacha’声。巢简陋,仅为一椭圆形浅土坑,内垫以树叶、枯草和羽毛,巢的大小为直径16-23厘米×16-17厘米,深6.5-10厘米。每窝产卵5-9枚,卵椭圆形,浅黄褐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据14枚卵的测量为44.9(41.0-51.4)毫米×32.9 (30.0-37.3)毫米,重26.2 (24.4-27.3)克。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每窝产卵10-15枚,大小为(45枚)44.2(41.5-46.2)毫米×34.7(31.0-36.8)毫米,重26.7(23.0-31.2)克。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22天。

红腹锦鸡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易危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红腹锦鸡种群现状

  1. 野生数量

    1982-1983年秋季在中国陕西太白、平利调查,平均密度6.0只/km2;1988年秋为3.0只/km2;1984-1985年春季在四川北川调查,平均密度为6.9只/km2;1984年秋季在宁夏六盘山调查,平均密度3.6只/km2。

    2022年,大瑶山发现了红腹锦鸡。

  2. 致危因素

    非法捕猎是对该物种野生种群的最大威胁。

    雄性红腹锦鸡美丽的外表使得它成为偷猎者热衷的目标,因其羽色艳丽,雄鸟皮张可外销供装饰用,活鸟供观赏展出用,每年从各产地捕杀数量相当惊人,例如湖南湘西20世纪60年代畜产部门收购红腹锦鸡皮张即达6000-8000张。人们常将其制成标本作为装饰品出售或拔下羽毛制成工艺品出售。

    另外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红腹锦鸡去羽毛及内脏、取肉鲜用 ,可以有温中补虚 ,益肝和血的功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对该物种的捕猎。

  3. 商业饲养

    欧洲自18世纪已普遍饲养繁殖,已成为各地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养殖场最常见的饲养雉类。中国国内各动物园均有饲养繁殖记录。

    2004年,中国国家林业局公布了《关于促进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将红腹锦鸡列入“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名单内的野生动物,因驯养繁殖技术已经成熟,经过相关程序后,可以合法进入餐馆,被摆上餐桌。

红腹锦鸡人工养殖

  1. 养殖笼舍

    笼舍的形式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比较常用的有双列式和单列式笼舍。单列式笼舍适合中、小规模饲养,双列式笼舍适合大规模饲养。无论哪种笼舍,其宽度应小于长度,长宽比以5∶1或4∶1为好,这种形式的笼舍使饲养的锦鸡有较长的运动距离。养一对锦鸡或一雄几雌锦鸡的笼舍以面积8-10平方米,高度2米比较适宜。每间笼舍由栖屋和运动场组成,栖屋面积为1-2平方米,位于笼舍的一端供锦鸡夜间栖息及平时躲避风雨之用。笼舍内其余部分为运动场,是锦鸡取食、嬉戏的场所。

  2. 繁殖孵化

    繁殖:1岁的锦鸡已有求偶的行为和繁殖能力,每年4-7月份是繁殖季节。人工繁殖锦鸡时,种公鸡应选择2岁左右,羽色艳丽、鸣叫频频的个体;母鸡1岁后可配种繁殖,应选择发育正常的个体留作种母鸡,一般一只公鸡配 2-3只母鸡。锦鸡在繁殖季节里,每窝产蛋5-9枚后,便自行营巢孵化。每年可产蛋1-2窝,人工饲养条件好则可多产蛋。

    孵化:锦鸡的孵化期为22-24天。孵化可用家鸡代孵或用电热孵化器孵化。每只家鸡孵蛋15-20枚,不可太多。将消毒处理的种蛋用干净布揩净,便可入孵。入孵后,5-7天检查照蛋一次,挑出未受精蛋;第2次照蛋在孵化 14天时进行,以挑出死胚胎的蛋;孵化至21-22天时,可用40℃的温水浴蛋一次。蛋放入水中,左右摆动的是胚胎发育良好的蛋,死胚胎不会摆动。使用电热孵化器孵化时,温度应控制在38℃-38.5℃,湿度保持在65%-70 %,温、湿度过高过低均对孵化不利。

  3. 饲养管理

    雏锦鸡的养育:育雏室外面应铺上细沙或铡短的稻草、秸秆。雏锦鸡移入育雏室前,育雏室外和用具均需消毒。育雏室喷洒0.5%的新洁尔灭溶液,饲具及用具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洗刷。育雏室同时移入多窝雏锦鸡时,可将育雏室用纸板分隔为数间,每间放一窝,机孵的雏锦鸡与母鸡代孵的不可混放,否则,代孵鸡能够认出不是自己孵化的小鸡。用电热孵化器孵出的锦鸡幼雏或野外搜集的雏鸡,需用人工育雏箱饲养。箱底铺细沙或短草,并放置食槽和水槽。箱壁装上1-2支温度计,顶部安装小块玻璃作观察窗。雏鸡1-3日龄时,箱温32℃;4-7日龄为30℃;8-12日龄为28℃;13-20日龄为25℃;20日龄后,可在正常室温条件下饲养。雏锦鸡的饲料,最初几天采用熟蛋黄和面包虫,每日喂食5-6次,每次喂量不宜太多。3日龄后,酌情加喂土霉素5%-10%葡萄糖水溶液,防止感染肠道疾病;7日龄后,可按市售小鸡饲料40%、熟蛋黄25%、面包虫 25%、青绿饲料10%的比例喂给;30-60日龄可按市售小鸡饲料50%,熟蛋黄10%、面包虫10%,花生粉和黄豆粉各5%、青绿饲料20%的比例配制投喂;60日龄后,按青年鸡投喂。

    育成阶段锦鸡的饲养:60日龄后的锦鸡,羽色与成年雌鸡相似,仅个体略小,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以及对疾病的抵抗力较雏鸡显著增强,此时应转入笼舍内饲养。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笼舍养2-3只为宜。笼舍内可适当增设栖木、水槽和食槽,以保证每只鸡都能吃食和饮水。青年锦鸡的饲料以市售鸡饲料为主,酌情喂给适量的碎花生米、面包虫和青饲料。由雏鸡饲料转换为青年鸡饲料时,精料应逐步减少。一周岁的雄性锦鸡可完全用市售鸡饲料喂养。一周岁的雌锦鸡已具有繁殖能力,此时最好将公母隔离饲养。90日龄的雄鸡羽毛已发生变化,枕部长出翎,很容易与雌鸟区别。

    种用锦鸡的饲养管理:饲养种鸡的饲料以市售种鸡饲料为主,但在繁殖前期和繁殖期应多给油脂性饲料和动物性食物,如花生、葵花籽、面包虫、蝗虫等,要特别注意供给充足的青绿饲料。在繁殖季节笼舍内放置巢箱或在笼舍栖屋设置人工巢窝,每天傍晚检查产蛋情况,发现蛋要及时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