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应激热度:55

词语应激拆分为汉字:

应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应字字源来历,应字演变

1. 应 [yīng]2. 应 [yìng]应 [yīng]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回答:答~。喊他不~。~承。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姓。应 [yìng]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

激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激字字源来历,激字演变

水受阻遏,震荡而涌或飞溅:冲~。~荡。~浊扬清(冲击污水,让清水上来,喻打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冷水突然浇淋或冲、泡食物:~酸菜。鼓动,使人的感情冲动:刺~。~励。感情冲动:感~。~动。~昂慷慨。急剧的,强烈的:~烈。~进。过分直率:……

 

查询词语:应激

汉语拼音:yìng jī

词语应激基本解释

由危险的或出乎意料的外界情况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是决策心理活动中可能产生的一种心理因素。导致应激的刺激可以是躯体的、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诸因素。但是这些刺激通常不能直接地引起应激,在刺激与应激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中介因素,诸如人体健康、个性特点、生活经验、应付能力、认知评价、信念以及所得社会支持的质与量等,均可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应激时,内脏器官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大脑中枢接受外界刺激后,信息传至下丘脑,分泌促肾上激素释放因子(CRF),然后又激发脑垂体分泌促肾上腺因子皮质激素,使身体处于充分动员的状态,心率、血压、体温、肌肉紧张度、代谢水平等都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增加机体活动力量,以应付紧急情况。

词语应激在线造句

  1. 肾脏一样,细胞暴露于不同的文化伤害性刺激,反应在一个典型的方式称为应激反应。

  2.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一个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退伍老兵,每当在公共场合都会产生严重的焦虑,害怕会有糟糕的事情发生。

  3. 这一部分脑区承载着一种可以被酸激活的蛋白质,而这种蛋白质似乎才是动物身体应激反应的来源。

  4. 应激性溃疡是高危患者术后常发生的并发症。

  5. 应激是指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

  6. 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通过氧化应激机制导致内皮细胞出现坏死,凋亡等损伤的改变。

  7. 大多数现有的证据指向相反的结论,即抗氧化剂减少氧化应激对健康的有害的影响。

  8. 作业人员在这样的“微气候”下,容易造成热应激反应,引起新陈代谢紊乱。

  9. 酮症酸中毒由严重胰岛素缺乏引起,突发的应激是常见诱因。

  10. 因此,未来疗法可能要在促进和抑制氧化应激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11. 硝化反应是称为“氧化应激”的破坏性化学反应系列中的一种,它被认为和细胞衰老及心血管疾病有关。

  12. 当你呼吸时,感觉到温暖和爱你和周围的应激激素撤退。

  13. 结论法莫替丁已普遍用于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在用药剂量和使用疗程等方面有待探讨和规范。

  14. 氧化应激是由于细胞损伤引起的自由基增多,而机体的清除能力却不足所导致的。

  15. 从心理应激反应上来看,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耐心愈加不足,易激惹。

  16. 当细胞内的自由基产物超出其自身的抗氧化能力时,便会产生氧化应激

  17. 由于社会攻击不具逃跑要素,故此也不会表现被动攻击那样的应激压力。

  18. 此外,处于应激状态的母鸡所孵出的雏鸡似乎也受到应激,即便在十分舒适的饲养环境中也是如此。

  19. 急性应激情况,和大家往往会受到控制。

  20. 她表示,创伤后应激障碍会给患者的心理和神经化学状态造成改变。

  21. 交感神经系统保证应激状态下的生理需要,比如目睹一场抢劫案时。

  22. 结合临床药物的作用机制,内质网应激可能成为治疗肝脏损伤相关疾病的新靶点。

  23. 在此次试验中,泌乳水牛并未表现明显的热应激反应。

  24.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最被担心的。

  25. 预适应可通过提高细胞内保护性蛋白的贮备量,在再次应激时发挥保护作用。

  26. 对于原发性脑干出血后应激性高血糖的治疗,降低血糖可能不是首先考虑的指标。

  27. 如果人们得知自己对应激抑郁遗传易感的话,他们可能感到哀伤。

  28. 曾经受过应激的人更易在再次应激后半年内发生帕金森病。

  29. 目的探讨心理社会应激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30. “那二个荷尔蒙的测量法被大多数人考虑过,包括我自己,是对应激和老化很好的衡量标准”麦卡锡说。

  31. 在此过程中,DNA损害是心理应激造成的最终结果之一。

  32. 一般应激蛋白确定了比较分析与热休克反应的枯草杆菌。

  33. 与此一致的是,扩张环境中的小白鼠会产生轻微提高的应激激素水平和更强大的免疫系统。

  34. 前言:目的:了解新兵集训前后心理应激状态变化趋势。

  35. 如此,在特定热应激条件下减少蛋白合成意味着降低热负荷?

  36. 这就要求国际社会对此进行系统性的应对,而不是美国这样的应激式反应,才能解决问题。

  37. 消防职业心理应激源容易使基层消防官兵处于应激状态,产生一系列心理应激反应和危害。

  38. 这些有益的效果最有可能表现为应激下降、抗炎症和抗氧化作用。

  39. 这说明非领导岗位当中也存在着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高应激水平。

  40. 并且作为代谢性应激源,2-DG无论用于动物还是人类都是安全有效的。

  41. 把该部不同海拔驻地和不同参演次数官兵的应激情况进行比较。

  42. 与经常性的高速飞行一样,频繁地大幅度地变化工作时间可引起身体和大脑的应激反应。

  43. 方法与结果:采用幽门结扎法、醋酸涂抹法和应激法复制大鼠消化性溃疡模型。

  44. 结果表明,患牛机体与乳腺组织处于氧化应激状态。

  45. 直肠癌根治术作为一种应激源,常可引发患者产生强烈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

  46. 消极应对受应激总分、生活事件、文化程度及年龄影响;

  47. 最近,氧化应激已经被认为是杀菌性抗生素杀死细菌的一个机制。

  48. 应激反应增强了细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且与细菌的致病性关系密切。

  49. 不过,只有受应激的家鸡贪婪的习性会遗传给下一代。

  50. 应激性溃疡(SU)是重症监护室(ICU)的常见危重症,是ICU住院患者常见死亡原因之一。

  51. 由于精神科护士职业的特定性,决定了他们工作具有较高的应激危险性。

  52. 应激激素和脑化学物质可能会吸引你吃糖,但请记住,吃两口就足以满足大脑需要。

  53. 对动物和人类的研究都表明这样的可能性:孩子的性别和母亲的饮食、应激水平之间有一定联系。

  54. 本研究得到如下的结果:(1)在灵长类动物的进化中可能伴随着氧应激水平的下降。

  55. 外伤性脑积水可能与应激性反应,脑脊液循环通路或吸收障碍有关。

  56. 但目前有关高蛋白饮食与机体氧化应激之间的关系尚存在争议。

  57. 高浓度的维生素C被发现在肾上腺,这是非常重要的管理身体的应激反应。

  58. 怀孕期间应激荷尔蒙的自然增加可以导致抑郁,加大早产风险。

  59. 抛开不确定性不管,未来很可能对智利矿工是好兆头,至少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上是这样。

  60. Fang博士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女性如果每天处于应激状态,将大大减少机体对抗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的能力。

  61. 目的:探讨半饥饿状态下补充复合电解质维生素对实验性热应激的干预作用。

  62. 结果急性应激反应是对刺激评价源认知不足,从而导致不良的情绪反应。

  63. 目的:探讨心理社会应激有关因素与癌症患者睡眠状况的关系。

  64. 而维生素C是优秀的抗yanghuaji,能提高机体应激能力,降低发生癌变的危险性。

  65. 结果法莫替丁主要用于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预防性用药高达67。41%。

  66. 最后一种,应激是人体对需要或伤害侵人的一种生理反应。

  67. 肾主要通过肾上腺皮质激素完成应激的适应性反应,并影响着心、肝对其调节的敏感性。

  68. 目的:接受肠外营养(PN)治疗的糖尿病或严重应激患者经常出现高血糖。

  69. 只有症状持续至少一个月医生才能诊断创伤后应激障碍。

  70. 谁会想到你能够通过经常吃美味的食物来控制引起隆腹的应激激素呢?

  71. 思维状态:音乐也可以抵御抑郁与焦虑的侵袭,使人保持一种更为积极地心理状态,预防了应激反应对身体造成的巨大伤害。

  72. 从用老鼠做的实验看来,吸烟之所以有抗过敏作用,是因为能够降低免疫细胞对过敏原的应激反应。

  73. 重大灾害性突发事件之后,人们往往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74. 内质网应激会引起从内质网到细胞质和细胞核的信号传导,最终帮助细胞恢复稳态并得以存活。

  75. 氧化应激是视网膜损伤过程中的重要机制之一。

  76. 杏仁体能在几毫秒内引发全身反应,释放出应激激素以备身体进行活动。

  77. 结论:通过心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老年人麻醉手术中的应激反应,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78. 与此同时,应激激素皮质醇能够影响人们对于金钱时间价值的评估。

  79. 应激和低血糖是两个重要的问题下旬早产儿需要立即治疗。

  80. 然而,应激诱导性高血糖并不常会造成尿糖升高。

词语应激百科解释:

应激概念

亦称“压力”、“紧张”。指个体身心感受到威胁时的一种紧张状态。

应激结构有:

(1)应激源,即造成应激或紧张的刺激物;

(2) 应激本身,即特殊的身心紧张状态;

(3) 应激反应,即对应激源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亦称生理应激与心理应激。

个体对应激的反应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活动抑制或完全紊乱,甚至发生感知记忆的错误,表现出不适应的反应,如目瞪口呆,手忙脚乱,陷入窘境;

另一种是调动各种力量,活动积极,以应对紧急情况,如急中生智,行动敏捷,摆脱困境。在应激状态下,生化系统发生激烈变化,肾上腺素以及各腺体分泌增加,身体活力增强,使整个身体处于充分动员状态,以应对意外的突变。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对人的健康不利,甚至会有危险。

1974年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 G.Selye)的研究表明,应激状态的持续能击溃一个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的抵抗力降低,容易患心身疾病。他把应激反应称为全身适应综合症,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1) 惊觉阶段,表现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体温和肌肉弹性降低,贫血,以及血糖水平和胃酸度暂时性增加,严重可导致休克。

(2) 阻抗阶段,表现出惊觉阶段症状的消失,身体动员许多保护系统去抵抗导致危急的动因,此时全身代谢水平提高,肝脏大量释放血糖。如时间过长,可使体内糖的储存大量消耗,以及下丘脑、脑垂体和肾上腺系统活动过度,会给内脏带来物理性损伤,出现胃溃疡、胸腺退化等症状。

(3)衰竭阶段,表现为体内的各种储存几乎耗竭,机体处于危机状态,可导致重病或死亡。故要尽量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应激状态,并学会科学地对待应激状态。

应激源

了解应激后,我们来看看引发应激的因素--应激源。应激源是指能引起全身性适应综合症或局限性适应综合症的各种因素的总称。根据来源不同,将其分为三类:

(1)外部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类因素。属于自然环境变化的有寒冷、酷热、潮湿、强光、雷电、气压等,可以引起冻伤、中暑等反应。属于人为因素的有大气、水、食物及射线、噪声等方面的污染等,严重时可引起疾病甚至残废。

(2)个体的内环境:内、外环境的区分是人为的。内环境的许多问题常来自于外环境,如营养缺乏、感觉剥夺、刺激过量等。机体内部各种必要物质的产生和平衡失调,如内分泌激素增加,酶和血液成分的改变,既可以是应激源,也可以是应激反应的一部分。

(3)心理社会环境:大量证据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可以引起全身性适应综合症,具有应激性。尤其,亲人的病故或意外事故常常是重大的应激源,因为在悲伤过程中往往会伴有明显的躯体症状。研究表明,在配偶死亡的这一年中,丧偶者的死亡率比同年龄其他人要高出很多。

心理、社会因素可引起良性应激,如中奖、提升;也可引起劣性应激,如竞争失败、丧失亲人。应激对健康具有双重作用,适当的应激可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但过强的应激(不论是良性应激还是劣性应激)使得适应机制失效时会导致机体的功能障碍。

另外根据影响程度又可分为良性应激(生理性应激)和劣性应激(病理性应激)。

全身性应激

内分泌反应

(一)、蓝斑(LC)-去甲肾上原素能神经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蓝斑为中枢位点,上行主要与大脑边缘系统有密切的往返联系,中枢效应与应激时的兴奋、警觉、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有关;下行主要至脊髓侧角,行使调节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外周效应表现为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的迅速升高。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引起一系列的心血管反应,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HPA)

室旁核为中枢位点,上行主要与杏仁复合体、海马结构等有广泛联系,中枢效应与CRH(可能是应激最核心的神经内分泌效应)和ACTH密切相关;下行主要通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和肾上腺皮质(通过ACTH)进行密切往返联系,外周效应表现为GC(糖皮质激素)分泌的增加。HPA轴兴奋时,使CRH分泌,进入腺垂体使ACTH分泌增多,进而增加GC的分泌。GC促进糖异生,对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等的脂肪动员有允许作用,可提高心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还有稳定溶酶体膜等作用。

(三)、应激可引起广泛的神经内分泌变动

AD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胰高血糖素升高、胰岛素降低、T3降低、T4降低等。

简单的说,可以把应激理解为压力或刺激。当人受到应激作用时,人就会产生一种相应的反应,并在新的情况下逐渐地适应。如果人不能适应这种刺激,就可能在生理上或心理上产生异常,甚至可能发生疾病。

(四)、全身适应综合征(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 )是应激学说的奠基人塞里(Selye)提出的,初提出时认为应激就是GAS,是机体自稳态受威胁、扰乱后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和行为的适应性反应。当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时,GAS表现为一动态的过程,并可致疾病甚至死亡。因此,GAS是非特异的应激反应所导致的各种各样的机体损害和疾病,是对应激反应所导致的各种各样的机体损害和疾病的总称。

GAS分三期:

1、警觉期:

出现早、机体防御机制快速动员期。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为主,并伴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增多。警觉反应使机体处于最佳动员状态,有利于机体增强抵抗或逃避损伤的能力。此期较短。这一期又可分为休克期和抗休克期。休克期时,可出现血压下降、血管渗透性增高、血液浓度降低及体温下降等休克症状。抗休克期的表现与休克期相反。

2、抵抗期:

警觉反应后进入该期。此时,以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为主的警觉反应将逐步消退,而表现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为主的适应反应。机体代谢率升高,炎症、免疫反应减弱。机体表现出适应,抵抗能力的增强,但有防御贮备能力的消耗。此期间人体出现各种防御手段,使机体能适应已经改变了的环境,以避免受到损害。

3、衰竭期:

持续强烈的有害刺激将耗竭机体的抵抗能力,警觉期的症状可再次出现,肾上腺皮质激素持续升高,但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下降,机体内环境明显失衡,应激反应的负效应陆续出现,应激相关的疾病,器官功能衰退甚至休克、死亡。此期间是在应激因素严重或应激持久存在时才会出现。它表示机体"能源"的耗竭,防御手段已不起作用。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严重的话会导致死亡。

在一般的情况下,应激只引起第一、第二期的变化,只有严重应激反应才进入第三期。

急性期反应

感染、烧伤、大手术、创伤等应激原可诱发机体产生快速反应,如体温升高、血糖升高、分解代谢增强、负氮平衡及血浆中的某些蛋白质浓度迅速变化等。这种反应称为急性期反应(APR),这些蛋白质被称为急性期蛋白(APP)。

GAS描述的重点是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而APR则描述了应激时血浆蛋白成分的变化。

正常血浆中APP浓度较低。在多种应激原的作用下,有些APP浓度可以升高1000倍以上。

APP主要由肝脏产生,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多形核白细胞亦可产生少量。

应激细胞反应

1、热休克蛋白(HSP)

是指细胞在应激原特别是环境高温诱导下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其基本功能为帮助新生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移位、维持和受损蛋白质的修复、移除、降解,被称为“分子伴娘”。

2、热休克反应(HSR)

生物机体在热应激(或其他应激)所表现的以基因表达变化为特征的防御适应反应称为热休克反应。 [1] 热应激可由环境温度过高(如烧伤、烫伤)或体内的温度增高(如发热)所致,热应激可以激活多条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促进应激基因的快速表达,以合成多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对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的应激蛋白。

应激功能代谢

1、中枢神经系统是应激反应的调控中心,机体会出现紧张、专注程度升高、焦虑、害怕、抑郁、厌食等。

2、免疫系统

应激时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但是持久过强的应激会造成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

3、心血管系统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会使心率加快、收缩力增强、外周总阻力升高、血液重分布,有利于提高心输出量、提高血压、保证心脑骨骼肌的血液供应,但也使皮肤、内脏产生缺血缺氧。

4、消化系统

主要为食欲减退,但也有出现进食增加的病例。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胃肠缺血,是胃肠粘膜糜烂、溃疡、出血的基本原因。

5、血液系统

急性应激时外周血中白细胞数目增多、核左移,血小板数增多、粘附力增强、部分凝血因子浓度升高等,表现出抗感染能力和凝血能力增强。慢性应激时,病人可出现贫血,血清铁降低,似缺铁性贫血,但与之不同,补铁治疗无效。

6、泌尿生殖系统

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降低,ADH分泌增加,出现尿少等。应激对生殖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如过强应激原作用后妇女出现的月经紊乱、哺乳期妇女的泌乳停止等。

应激疾病

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是指由应激因素(如手术、烧伤、寒冷、缺氧等)引起的一种以炎性糜烂、浅表溃疡及胃肠道出血为特征的急性胃黏膜病变。由于其发病因素与生活密切相关,发病人数日益增多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主要发生在胃和(或)十二指的粘膜,表现为粘膜缺损、多发糜烂,或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溃疡。机制:1、粘膜缺血缺氧;2、胃腔内H的逆向弥散;3、其他如酸中毒、胆汁反流等。

心血管疾病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与应激密切相关。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轴的激活参与高血压;GC持续升高可使胆固醇升高,也可使平滑肌细胞内钠水潴留,使平滑肌细胞对升高因素更敏感。

心律失常与情绪应激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心血管急性事件中,心理情绪应激已被认为是一个“扳机”,成为触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的重要诱因。

其他疾病

应激时可出现自身免疫病和免疫抑制,慢性应激作用于儿童可致心理社会呆小状态可心因性侏儒等。

适应综合症

其它高等脊椎动物出现的适应综合症的原因:

(1)自然环境变化,如热、冷、缺少食物和水、缺氧、感染和中毒等;

(2)物种内个体间关系,如争斗、聚群密度太高,导致社会性紧张。社会性紧张能导致动物异常行为发生,如亲代照料减少或停止、自相残杀、杀婴、学习好奇心下降等,这在被捕养动物中十分常见。在饲养条件太挤的条件下,也会发生自然条件下罕见的现象。

动物应对方式:有些个体主要靠动员自身力量,逃逸或抗争;另一些个体会压抑某种行为,以适应总体;还有一些个体会综合采用前两种方式。这是由遗传变异和以往的经验共同决定的,现有证据表明,动物应对紧张具有某种程度的特化,可通过多条途径进行调节。

防治疾病

1、排除应激源

2、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3、补充营养

4、综合治疗

心理学

应激源研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物若具备超负荷、冲突、不可控制性三个基本特点,就可能成为一个应激源。

超负荷指的是刺激的强度超过个体的正常承受水平;冲突是指刺激物引起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矛盾情境,主体难以抉择;不可控制性是指刺激物不随人们行为而变化和转移,因此引发主体恐惧、紧张的心理。

应激唤醒

由知觉到的威胁、需求、挑战或逆境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兴奋与警觉。包括唤醒和主动应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环境的评价。个体认为所处环境对自身构成威胁,尤其在环境中有令人厌恶而不能预测和控制的事物时,容易被唤醒。也受温度、噪音、音乐、照明和颜色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人处在中等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唤醒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工作的完成。

应激状态

因出乎意料的危险情境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可能的引发因素包括亲友生死离别、意外事故、严重疾病、考试或事业失败的预兆等。机会适应环境的一种以生理变化为主,同时有生理反应的特殊反应。分激起、紧张、阻抗和衰竭四个阶段。在这种状态下,大脑接受外界刺激后,信息传至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素释放因子,然后激发脑垂体分泌肾上腺因子皮质激素,使心率、血压、体温、肌肉紧张度、代谢水平都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增加肌体活力,以应付紧急情境。适当的应激状态,有助于提高机会的活动效率和适应效能,但过度或长期的应激状态会引起身体全身或某个系统的病变,甚至死亡。每个人的人格特点、过去的经验、经受的锻炼等,在紧张条件下有重要的调节功能。

应激心理反应

应激反应包括应激生理反应和应激心理反应两个方面。应激心理反应分为情绪反应、自我防御反应、应对反应等。通过神经解剖学和大量观察证据证明,应激反应中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是同时发生的。

应激心理反应大体可分为情绪反应、自我心理防御反应及行为反应,互相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情绪反应中最常见的是焦虑,还有愤怒、内疚、恐惧、抑郁、习得无助等。自我心理防御反应有合理化、压抑、投身、倒退、升华、否认、补偿、抵消等,心理防御机制仅仅是一种自我欺骗,但它起到了暂时解除痛苦和不安的作用。行为反应主要表现有攻击、退缩等,按应对方式可分为问题应对和情绪应对两类。问题应对多见于当事人自认为能改变个人所面临的处境或挑战;情绪应对多见于当事人自认为无力改变具有威胁性环境,从而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多数人在不同时机兼用问题应对和情绪应对两种不同的应对方式。应激期间产生何种心理反应,受应激源、环境因素、本身人格因素的影响。即使对同一个人同样应激源,不同时期往往也会有不同的应激反应。

应激的心理反应就身心健康不同影响可分为应激阻抗者和应激障碍两种。应激阻抗者对一定的紧张性刺激或情境特别有耐受力,这类人的人格特点可概括为:(1)能积极参与投入相应的工作与生活;(2)自认为有能力控制生活变故及紧张的状况,能采取行动解决问题;(3)能把生活、工作的变化作为对自己的挑战。应激障碍表现为因反应过度而表现出的相应的身心疾病。应激障碍的治疗策略,应着重于帮助患者正确理解自己与应激事件的关系,消除现存的心理障碍,增强应激能力。

应激管理训练

1、应激管理:个体主动采用一定技术对付应激事件,渡过心理难关,从而减轻或消除可能导致的对自己的身心伤害。个体首先要学会识别自己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和评价自己的应激体验;其次要掌握认知行为管理技术、时间管理技术、行为松弛技术等;最后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良好的锻炼习惯、社会交往的自信心、学会利用社会支持等调节技术。

2、应激预防训练:一种提高个体应付技能,减少焦虑情绪的手段。个体在暴露于应激情境时,一旦成功地学会处理程度轻微的应激性事件,对应激情境的认知和应付能力就会得到发展或提高,渐渐地就能承受强度越来越强的应激性情境。包括三个阶段:

(1)教育阶段:让个体理解应激反应的本质,阐述认知的基本原理;

(2)演练阶段:个体应用放松训练法以减轻焦虑,发展有关情境多次重复的适应性自我对话或应付性自我对话;

(3)应用训练阶段:鼓励个体在应激情境中使用新的应付技巧,在这一阶段应付情境可以是实际生活中的,也可以是模拟的,包括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对减轻回避行为、促进情境的应付技巧最有效,也应用于减轻愤怒、物质滥用与减轻疼痛等方面。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体育心理训练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3、应激控制训练:一种主动减少个体焦虑情绪的控制技术,多运用于运动员竞赛。训练程序包括三个阶段:

(1)理解应激反应,并将自己的应激体验加以概括化;

(2)学习应对应激的心理技能,包括学习放松技术,加强深呼吸来促进放松等;

(3)要求个体在应激情境中实际运用控制应激的技术。在第三阶段,运动员在应激情境中体验到的情绪是被诱发的高唤醒水平的反应,要求运动员想象某种应激情境,并集中注意去感受,使这种感受更加强烈;通过语调强化这种应激情境的信息,提高唤醒水平,以形成强烈的情绪反应。当唤醒水平较高时,要求用控制应激的技术降低唤醒水平。先仅采用放松的技术,后仅采用自我陈述句的技术,最后整合两种技术,对应应激情境做出反应。同时加入深呼吸技术,呼气时设想排出紧张;或在用自我陈述句使注意力集中于任务时,缓慢地呼气,使心理调整到放松状态,引起身体的放松。运用这种训练所所诱导的情绪反应比实际情境中体验到的情绪水平更高一些。学会控制高水平的唤醒必定会控制低水平的唤醒,但学会低水平的唤醒并不意味着学会高水平的唤醒。这种控制技术可用于考试焦虑、运动竞赛焦虑和言语焦虑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