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

字源查字:羛繁体字:羛字拼音:yì,xī羛字注音:ㄧˋ


羛字偏旁部首:部外笔画:5笔画总数:11五笔86版:ugxj


五笔98版:ugxj仓颉号码:tglln羛字结构:上下结构羛字五行:


四角号码:80527郑码查询:ucyngb2312码:noneBig5编码:D6F5


國語小辭典uci-code:U+7F9B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羛造字法: 羛异体字:

笔顺编号:43112151532

笔顺读写:

词条已被关注:20512次,词条更新时间:2024-11-22

羛字象形文造型-羛字变化过程研究

读音:yì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金文4;

楚帛书;

秦简;

小篆义;

小篆仪;

小篆羛;

隶书义;

隶书仪

读音:yì

“义”和“仪”最初是同一字,指礼节、仪式。《说文》:“义,己之威仪也。”甲骨文、金文、小篆1字形虽有不同,但字素完全一样:上边是“羊”,下边是“我”。“羊”是最温顺善良的动物和美味,用“羊”表示美、善。“我”是仪仗类兵器“三叉戟”。用“羊”和仪仗组合的“羲”字,正可表示美好的仪表和礼仪。小篆2用“弗”(弗是扎成束的箭杆,在这里表示有规矩的兵)取代“三叉戟”,字义可通。后另加“人”旁成“仪”字,“义”字则转指有公益性的品德、行为。隶书(汉《曹全碑》、《礼器碑》)分别写作“” ,以平直的笔画、特有的波磔笔锋将“义、仪”带入今文时代。

图为“象形字书画”造形

羛字新旧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羛
中国大陆
台湾 羛
台湾
香港 羛
香港
韩国 羛
韩国
旧字形 羛
旧字形

羛字说文字源

羛字说文字源
羛-S09421

羛字字源字典

羛字字源字典
羛-字源字典

汉字源流字典,收集了五千多幅汉字字源图片。

羛字基本解释

1. 羛 [yì]2. 羛 [xī]

羛 [yì]
  1. 古同“义”。

羛 [xī]
  1. 〔~阳〕古地名,在今中国河南省内黄县西南。

羛字笔顺


康熙字典

【未集中】【羊字部】

1. 羛 [yì]2. 羛 [xī]

羛 [yì]
  1. 古同“义”。

羛 [xī]
  1. 〔~阳〕古地名,在今中国河南省内黄县西南。

【廣韻】魚倚切【集韻】語綺切,𠀤音蟻。

【說文】魏郡有羛陽鄕,讀若錡。今屬鄴,本內黃北二十里。

【後漢·光武帝紀】大破五校於羛陽,降之。

【註】羛陽,聚名,屬魏郡,故城在今相州堯城縣東。左傳云: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卒于戲陽。杜預註云:內黃縣北有戲陽城。戲與羛通。

又【集韻】虛宜切,音犧。義同。

又【集韻】宜寄切,音議。義,通作羛。

【說文】墨翟書義從羛。◎按說文在我部,今倂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