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

字源查字:嗌繁体字:嗌字拼音:yì,ài嗌字注音:ㄧˋ


嗌字偏旁部首:部外笔画:10笔画总数:13五笔86版:kuwl


五笔98版:kuwl仓颉号码:rtct嗌字结构:左右结构嗌字五行:土


四角号码:68012郑码查询:juolgb2312码:E0C9Big5编码:DCCC


國語小辭典uci-code:U+55CC首尾分解:口益部件分解:口丷一八皿


嗌造字法: 嗌异体字:𠍳

笔顺编号:2514313425221

笔顺读写:竖折横捺撇横撇捺竖折竖竖横

词条已被关注:23684次,词条更新时间:2024-11-22

嗌字字源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字形演变


廾鼎益卣西周早期集成5251

曶鼎西周中期集成2838

B163叔簋蓋西周晚期集成4130

華季益盨西周晚期集成4412

曶鼎(金)
西周中期

包2.83(楚)

包2.175(楚)

說文籀文

說文‧口部

武威醫簡63(隸)
東漢

楷書

嗌字象形文造型-嗌字变化过程研究

读音:ài


金文;

说文籀文1;

说文籀文2;

楚帛书;

小篆𨽝;

小篆隘;

小篆嗌;

三体石经;

隶书隘;

隶书嗌

读音:ài

“隘” 是狭窄,狭小,险要,阻塞。“说文籀文” 1象人胫下食管有毛刺状,会意食道狭窄,阻塞。此字也是 “嗌”(读yì)字; 《楚帛书》右旁象一人双腿有赘物,行动不便; 左旁加一 “阜” 字(阜是有阶的山形) ,会意行路艰难。小篆象两山之间有一狭小的通道,中间是与 “说文籀文” 相同的字符,集两山相夹,食道阻塞两种字义于一体。“说文籀文” 的另一写法是: 左旁是 “阜” ,是山的形状符,右边的 “益” 字象水从 “皿” 中溢出形,会意容器狭小水满而溢。也是 “从阝,益声” 的形声字。隶书(汉《赵宽碑》 )以 “说文籀文” 为结字的依据, 将“” 写作“” ; “”写作“” 。脱离了象形字的行列。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嗌字新旧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嗌
中国大陆
台湾 嗌
台湾
香港 嗌
香港
日本 嗌
日本
韩国 嗌
韩国
旧字形 嗌
旧字形

嗌字六书源流

嗌字六书源流
嗌-L38270
嗌字六书源流
嗌-L28098
嗌字六书源流
嗌-L28099

嗌字说文字源

嗌字说文字源
嗌-S00879
嗌字说文字源
嗌-S00880

嗌字字源字典

嗌字字源字典
嗌-字源字典

汉字源流字典,收集了五千多幅汉字字源图片。

嗌字基本解释

1. 嗌 [yì]2. 嗌 [ài]

嗌 [yì]
  1. 咽喉。

嗌 [ài]
  1. 〔~~〕笑声,如“一幸得胜,疾笑~~”。

  2. 咽喉窒塞,噎。

嗌字笔顺


ài yì


横折








横折



嗌字详细解释

1. 嗌 [yì]2. 嗌 [ài]

嗌 [yì]

〈名〉

  1. 咽喉 [throat]

    咽,又谓之嗌,气所流通,厄要之处也。——《释名》

    食之已嗌痛。——《山海经·北山经》

    使我嗌疾而腰急。——《列子·汤问》

    嗌于面尘,身无膏泽。——《素问》

  2. 喻指交通要道 [vital communication line]

    嗌者,扼也,扼要之处也。——《说文解字注》

  3. 嗌喔 [sound of flattering]。如:嗌呕(嗌喔。形容奉承取媚的声音)

  4. 另见 ài

嗌 [ài]

〈动〉

  1. 咽喉塞住 [choke]

    嗌,噎也…秦 晋或曰嗌。——《方言》

    嗌不容粒。——《谷梁传·昭公十九年》。

  2. 又如:嗌喉(上吊身亡)

  3. 另见 yì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字部】

1. 嗌 [yì]2. 嗌 [ài]

嗌 [yì]
  1. 咽喉。

嗌 [ài]
  1. 〔~~〕笑声,如“一幸得胜,疾笑~~”。

  2. 咽喉窒塞,噎。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伊昔切,音益。

【說文】咽也。

【穀梁傳·昭十九年】歠飦粥嗌,不容粒。

【註】嗌,喉也。

【楚辭·大招】四酎幷孰,不歰嗌只。

【史記·倉公傳】飮食下嗌。

【老子·道德經】終日號而嗌不嗄。

又【集韻】乙革切,音戹。義同。

【莊子·大宗師】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釋文】嗌,郭音厄。

又【集韻】乙角切,音渥。笑也。

【韓詩外傳】疾笑嗌嗌,威儀固陋。

又【集韻】烏懈切,音隘。

【揚子·方言】嗌,噎也。秦晉或曰嗌,又曰噎。

【註】皆謂咽痛。

又【集韻】壹計切,音翳。與齸同。江東名咽爲齸。

说文解字

【伊昔切】-【卷二】

【原文】咽也。从口益聲。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咽也。
嗌者、扼也。扼要之處也。咽嗌雙聲。漢書。昌邑王嗌痛。爾雅注云。江東名咽爲嗌。
从口。益聲。
伊昔切。十六部。
籒文嗌。上象口。下象頸脈理也。
此象形字。與亢略同。漢百官公卿表曰。?作朕虞。應劭曰。?、伯益也。師古曰。?古益字也。按此假借籒文隘爲益。如九歌假借古文番爲播也。趙宋時古文尙書益作?。此本諸漢表耳。○又按凡言項領頸亢胡者、自外言之。言嚨㗋噲吞咽嗌者、自內言之。故皆从口。自口而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