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

字源查字:拕繁体字:拕字拼音:tuō拕字注音:ㄊㄨㄛ


拕字偏旁部首:部外笔画:5笔画总数:8五笔86版:rpxn


五笔98版:rpxn仓颉号码:qjp拕字结构:左右结构拕字五行:


四角号码:53012郑码查询:dwrrgb2312码:noneBig5编码:none


國語小辭典uci-code:U+62D5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拕造字法:拕异体字:扡拖𢫌

笔顺编号:12144535

笔顺读写:

词条已被关注:50599次,词条更新时间:2025-04-05

拕字字源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字形演变


甲2284合2084

甲2985反合1582反

前6.51.4合4890賓組

前6.67.2合18154賓組

甲2284(甲)

說文‧手部

老子乙前16下(隸)
西漢

相馬經13下(隸)
西漢

滿城漢墓宮中行樂錢(隸)
西漢

楷書

拕字象形文造型-拕字变化过程研究

读音:tuō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甲骨文4;

小篆;

隶书1;

隶书2

读音:tuō

“拖”是“拕” 的俗体,“拕”是“拖” 的本字。《说文》: “拕,曳也。 从手, 它声。 ” 意为形声字。 甲骨文写作 “” , 本是 “” (手)抓“” (蛇, 也写作 “它” )的形状。 据捕蛇人讲, 捕蛇时先抓蛇尾, 拖其无力后再控其头, 拖正是拖蛇的会意字。 小篆写作 “” , 已将甲骨文的“”写作 “” (手) , “” (蛇)作 “”(详见 “它” 释)。 隶书写作 “” , 变为今文。 今多用 “拖” 。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拕字新旧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拕
中国大陆
台湾 拕
台湾
日本 拕
日本
韩国 拕
韩国
旧字形 拕
旧字形

拕字甲骨文源流

拕字甲骨文源流
拕-J25934
拕字甲骨文源流
拕-J25935

拕字字源字典

拕字字源字典
拕-字源字典

汉字源流字典,收集了五千多幅汉字字源图片。

拕字基本解释

  1. 同“拖”。

拕字笔顺


tuō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字部】

  1. 同“拖”。

【唐韻】託何切【集韻】【韻會】【正韻】湯何切,𠀤音佗。

【說文】曳也。

【前漢·嚴助傳】拕舟而入水。

【揚雄·校獵賦】拕蒼豨。

又【集韻】他佐切,佗去聲。義同。

又【唐韻】徒可切【集韻】【韻會】【正韻】待可切,𠀤駝上聲。引也。

又【韻會】【正韻】𠀤吐臥切,音唾。義同。

又【集韻】唐何切,音駝。亦引也。

又水拕,猶堰也。

【唐書·楊行密傳】作魯陽五堰拕,輕舸饋糧。 【集韻】或作拖。又作扡。

说文解字

【託何切】-【卷十二】

【原文】曳也。从手它聲。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曳也。
申部曰。束縛捽抴爲臾。又曰。曳者、臾曳也。然則曳之義略同抴。一說曳本作抴。後人避諱改之。南越傳。拕舟而入水。論語。加朝服扡紳。易。終朝三褫之。鄭本作拕。叚拕爲褫也。高誘注淮南遇盜拕其衣云。拕、奪也。
从手。它聲。
託何切。十七部。廣韵又徒可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