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

字源查字:鼎繁体字:鼎字拼音:dǐng鼎字注音:ㄉㄧㄥˇ


鼎字偏旁部首:部外笔画:0笔画总数:12五笔86版:hndn


五笔98版:hndn仓颉号码:buvml鼎字结构:上下结构鼎字五行:火


四角号码:22227郑码查询:lznxgb2312码:B6A6Big5编码:B9A9


國語小辭典uci-code:U+9F0E首尾分解:目片部件分解:目爿片


鼎造字法:象形鼎异体字:鼑鐤𪔂鼑

笔顺编号:251115132125

笔顺读写:竖折横横横折横撇竖横竖折

词条已被关注:21527次,词条更新时间:2025-01-18

鼎字字源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字形演变


甲1180合30288何組

甲1633合30995何組

甲2307合21028𠂤組

甲2851合20355

甲3575合21477𠂤組

乙745合6485賓組

乙1971合3171

乙8606合22528

鐵65.4合19699

鐵202.4合8388

前5.3.4合19500

後1.6.4合22145子組

戩47.4合21970

佚495

燕297合38431黃組

簠人36合171賓組

掇1.325

掇2.8合15267

明藏44

乙9085反合20463反𠂤組

乙9073合20577𠂤組

戩47.8合22317賓組

鄴3下.32.1

續5.16.4合20294

京都99合11350

甲2902合20576組

鼎方彝商代晚期集成9837

鼎父己尊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集成5648

鼎父辛爵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集成8640

木虍叔矢又父鬲西周早期集成542

鼎作父乙甗西周早期集成880

鼎鼎西周早期集成1189

伯旅鼎西周早期集成1730

昜妻皿方鼎西周早期集成1768

作寶鼎西周早期集成1779

大祝禽方鼎西周早期集成1938

作父己鼎西周早期集成2252

土小子鼎西周早期集成2272

亞豚作父乙鼎西周早期集成2315

小臣逋鼎西周早期集成2581

舍父鼎西周早期集成2629

先獸鼎西周早期集成2655

小臣鼎西周早期集成2678

麥方鼎西周早期集成2706

毛公旅方鼎西周早期集成2724

冉土方鼎西周早期集成2739

𡩝鼎西周早期集成2741

作冊大方鼎西周早期集成2759

作冊大方鼎西周早期集成2761

史獸鼎西周早期集成2778

大盂鼎西周早期集成2837

鼎簋西周早期集成3015

利簋西周早期集成4131

貝黽簋西周早期集成4159

鼎卣西周早期集成4746

鼎卣西周早期集成4746

考鼎西周早期或中期集成2024

㝬鼎西周早期或中期集成2063

釐鼎西周早期或中期集成2067

釐鼎西周早期或中期集成2067

益帚作父丁鼎西周早期或中期集成2121

从鼎西周早期或中期集成2461

作旅鼎西周中期集成1773

車作寶方鼎西周中期集成1952

樂作旅鼎西周中期集成1969

言示啓鼎西周中期集成2066

龏鼎西周中期集成2077

具作父庚鼎西周中期集成2128

嬴霝德鼎西周中期集成2171

非廾𢼄鼎西周中期集成2201

rs鼎西周中期集成2349

𣐓伯鼎西周中期集成2460

戈口土者鼎西周中期集成2662

各口凵鼎西周中期集成2705

師器父鼎西周中期集成2727

七年趞曹鼎西周中期集成2783

續5.16.4(甲)

甲2851(甲)

後1.6.4(甲)

京都99(甲)

甲3575(甲)

佚495(甲)

鐵202.4(甲)

乙9085反(甲)

鼎方彝(金)
商代晚期

鼎父己尊(金)
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

鼎父辛爵(金)
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

作父己鼎(金)
西周早期

鼎簋(金)
西周早期

作冊大方鼎(金)
西周早期

冉土方鼎(金)
西周早期

伯旅鼎(金)
西周早期

中斿父鼎(金)
西周早期

非廾𢼄鼎(金)
西周中期

㠱侯弟鼎(金)
西周晚期

史盄父鼎(金)
西周晚期

芮公鼎(金)
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

芮子仲□鼎(金)
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

鼄訧鼎(金)
春秋早期

𧽙亥鼎(金)
春秋中期

洹子孟姜壺(金)
春秋晚期

哀成叔鼎(金)
春秋晚期

君夫人鼎(金)
戰國

右廩公鼎(金)
戰國

包2.254(楚)

信2.014(楚)

望2.54(楚)

包2.265(楚)

說文‧鼎部

老子甲後428(隸)
西漢

武威簡.有司3(隸)
西漢

鼎胡延壽瓦當(隸)
西漢

熹.易.鼎(隸)
東漢

吳寶鼎甎(隸)
孫吳

楷書

鼎字象形文造型-鼎字变化过程研究

读音:dǐng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甲骨文4;

金文鼎;

金文鼎;

金文鼎;

金文鼎;

金文鼎;

金文鼏;

小篆鼎;

小篆鼏;

隶书

读音:dǐng

“鼎” 是个部首字。是古代重要器物。多为两耳三足(方鼎四足) ,用于烹调。相传夏朝的大禹铸九鼎以示天下,奉为神器,为传国之宝。由此象征王位和国家。 甲骨文、金文、小篆写作“” , 都是形状不同的鼎形, 器形纹饰毕现, 如描如画, 生动传神, 是典型的象形字。小篆夸张了 “鼎”的耳、足部分,远不如甲、金文直观。隶书(汉《鲜于璜碑》 )以直笔方折改变了篆书的弧笔圆折,完成了汉字由 “画”到“写” 的进化过程,从而成为今文。

“鼏” 字《说文》称: “以木横贯鼎耳而举之。” 从金文、小篆写作“”看, 不是本义。 上边是表示覆盖义的 “冖” (读mì) , 下边是 “鼎” ,应为鼎盖或有盖之鼎。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图为 “象形字书画” 《九鼎图》

昔禹王治水平天下,划九州为冀、青、豫、扬、徐、梁、雍、兖、荆,又收九牧之金,冶于荆山,铸九鼎象征社稷,成国之重宝,故有 “一言九鼎” 之语,示出言郑重、诚信。春秋五霸逐鹿,楚庄王陈兵周,探问九鼎式样、重量,而生 “问鼎” 之典故。史书记载,鼎上刻满各路妖魔鬼怪之形,用以提示族人免受伤害。九鼎于周末没于泗水彭城。唐宋年均曾仿制,后被金人掠去,不知下落。对图中器兆,禹王鼎乃周至西汉不同时期之器形,分别为:“司母戊” “大克” “蔡侯” “曾侯乙” “人面纹” “蝉纹” “盘口” “卧虎” “獣面纹” 等。

丁亥榴月燕人大熊为鼎写真于石门寓中

规格: 高208CM 宽91CM

鼎字新旧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鼎
中国大陆
台湾 鼎
台湾
香港 鼎
香港
日本 鼎
日本
韩国 鼎
韩国
旧字形 鼎
旧字形

鼎字甲骨文源流

鼎字甲骨文源流
鼎-J16953
鼎字甲骨文源流
鼎-J16954
鼎字甲骨文源流
鼎-J16955
鼎字甲骨文源流
鼎-J16956
鼎字甲骨文源流
鼎-J16957
鼎字甲骨文源流
鼎-J16958
鼎字甲骨文源流
鼎-J16959
鼎字甲骨文源流
鼎-J16960
鼎字甲骨文源流
鼎-J16961
鼎字甲骨文源流
鼎-J16962
鼎字甲骨文源流
鼎-J16963
鼎字甲骨文源流
鼎-J16964
鼎字甲骨文源流
鼎-J16965
鼎字甲骨文源流
鼎-J16966
鼎字甲骨文源流
鼎-J16967
鼎字甲骨文源流
鼎-J16968
鼎字甲骨文源流
鼎-J16969
鼎字甲骨文源流
鼎-J16970

鼎字金文源流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696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697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698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699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00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01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02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03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04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05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06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07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08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09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10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11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12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13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14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15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16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17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18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19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20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21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22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23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24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25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26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27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28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29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30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31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32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33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34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35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36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37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38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39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40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41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42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43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44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45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46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47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48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49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50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51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52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53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54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55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56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57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58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59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60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61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62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63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64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65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66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67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68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69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70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71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72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73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74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75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76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77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78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79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80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81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82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83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84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85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86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87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88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89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90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91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92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93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94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95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96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97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98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799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00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01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02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03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04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05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06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07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08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09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10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11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12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13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14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15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16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17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18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19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20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21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22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23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24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25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26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27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28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29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30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31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32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33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34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35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36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37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38
鼎字金文源流
鼎-B10839

鼎字六书源流

鼎字六书源流
鼎-L35231
鼎字六书源流
鼎-L35232
鼎字六书源流
鼎-L35233
鼎字六书源流
鼎-L35234
鼎字六书源流
鼎-L35235
鼎字六书源流
鼎-L35236
鼎字六书源流
鼎-L35237
鼎字六书源流
鼎-L35238
鼎字六书源流
鼎-L35239
鼎字六书源流
鼎-L35240
鼎字六书源流
鼎-L35241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27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28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29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30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31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32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33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34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35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36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37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38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39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40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13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14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15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16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17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18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19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20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21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22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23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24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25
鼎字六书源流
鼎-L17926

鼎字说文字源

鼎字说文字源
鼎-S04986

鼎字字源字典

鼎字字源字典
鼎-字源字典

汉字源流字典,收集了五千多幅汉字字源图片。

鼎字基本解释

  1.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镬。

  2. 锅:~罐。~锅。

  3.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彝。九~。定~。问~。~祚(国运)。

  4.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峙。~足之势。

  5. 大:~族。~臣。~力支持。

  6. 正当,正在:~盛(shèng )。

鼎字笔顺


dǐng


横折




竖折撇/竖折折






横折

鼎字详细解释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2. 同本义 [tripod caldron]。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

  3. 又如:鼎峙(比喻三方并峙,如鼎之三足);鼎铉(指鼎);鼎鼐(鼎、鼐均为古代炊具,用来调和五味。旧时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国家)

  4. 比喻帝王 [emperor]。如:问鼎;定鼎中原;鼎甲(科举考试殿试名列一甲);鼎命(帝王之位);鼎业(帝王的大业)

  5. 指宰相 [prime minister]。如:鼎台(宰辅大臣);鼎臣(指宰相)

  6. 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 [high official]。如:鼎辅(三公,宰辅);鼎司(三公的职位)

  7. 指国家 [state]。如:鼎祚(国祚,国运);鼎运(国运)

〈形〉

  1. 显贵 [important]。如:鼎臣(大臣,重臣)

  2. 显赫,盛大 [great]

    高门鼎贵。——晋· 左思《吴都赋》

  3. 又如:大名鼎鼎;鼎甲(豪门大族);鼎姓(豪族,大姓);鼎能(大才能。指能力超群,举世无匹);鼎族(巨族,豪门贵族)

  4. 三方并立的,如鼎足分立 [tripartite]。如:鼎分(三分)

〈动〉

  1. 变革 [change;reformation]

    鼎新麾一举,革故法三章。——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

    鼎革固天启。——徐浩《谒禹庙》

鼎字常用词组

  1. 鼎铛玉石 dǐng chēng yù shí

    视鼎如铛,视玉如石。形容生活极端奢侈。

  2. 鼎鼎 dǐng dǐng

    [great;be very important] 盛大

    声名鼎鼎

  3. 鼎沸 dǐng fèi

    [noisy and confused] 比喻吵闹、乱糟糟的样子。有如锅里的水开了一样

    义兵鼎沸,在于董卓。--《后汉书.王允传》

  4. 鼎革 dǐng gé

    [change of dynasties] 建立新的,革除旧的。旧时多指改朝换代

  5. 鼎力 dǐng lì

    [your kind help;your kind efforts] 敬辞,大力(帮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多蒙鼎力协助,无任感谢

  6. 鼎盛 dǐng shèng

    [in a period of great prosperity;at the height of power and splendour] 正当兴旺发达或强壮

    天子春秋鼎盛。--《汉书.贾谊传》

  7. 鼎食 dǐng shí

    [extravagant and luxurious] 列鼎而食,吃饭时排列很多鼎。形容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

    钟鸣鼎食之家。--唐. 王勃《滕王阁序》

  8. 鼎新 dǐng xīn

    [innovate] 去旧;更新、革新

    方且言其主鼎新文物,教被华夷。--陆游《入蜀记》

  9. 鼎峙 dǐng zhì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confront each other like a tripod standing on its three legs with tripartite balance of forces]鼎立,三方面并峙 如:三峰鼎峙

    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三国志.孙权评传》

  10. 鼎助 dǐng zhù

    [great help] 敬辞,大力协助

    感谢鼎助之恩

  11. 鼎足 dǐng zú

    [three legs of a tripod-three rival powers] 鼎的腿,鼎有三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形势

    如此则荆、 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12. 鼎足之势 dǐng zú zhī shì

    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13. 鼎族 dǐng zú

    [rich and aristocratical family] 豪门贵族

    君当结媛鼎族,以奉蒸尝。--白行简《李娃传》

康熙字典

【亥集下】【鼎字部】

  1.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镬。

  2. 锅:~罐。~锅。

  3.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彝。九~。定~。问~。~祚(国运)。

  4.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峙。~足之势。

  5. 大:~族。~臣。~力支持。

  6. 正当,正在:~盛(shèng )。

〔古文〕鼑【唐韻】【集韻】【韻會】𠀤都挺切,音頂。

【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

【玉篇】鼎,所以熟食器也。

【左傳·宣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

【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

【鄭註】鼎有十二,牢鼎九,陪鼎三。

又【周易卦名】巽下離上之卦。

又【正韻】鼎,當也。

又方也。

【前漢·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

又鼎鼎,大舒也。

【禮·檀弓】喪事鼎鼎爾,則小人。

【疏】形體寬慢也。

又周鼎,星名。見【步天歌】。

又湖名。

【史記·封禪書】黃帝鑄鼎於荆山,後世因名其處爲鼎湖。

又州名。宋朗州攺鼎州。

又城門名。

【後漢·郡國志】雒陽東城曰鼎門。

【註】九鼎所後入。

又維舟曰鼎。

【揚子·方言】維之謂之鼎。

又官名。

【前漢·東方朔傳】夏育爲鼎官。

【註】鼎官,今殿前舉鼎者也。

又姓。未將鼎澧。

又人名。

【西京雜記】鼎,匡衡小名也。又【前漢·匡衡傳註】張晏曰:匡衡少時字鼎,長乃易字稚圭,世所傳衡與貢禹書,上言衡狀報,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

【又】無說詩匡鼎來。

【註】服虔曰:鼎,猶言當也,若言匡且來也。○按服虔註誤。

又【前漢·賈捐之傳】捐之復短石顯。楊興曰:顯鼎貴。

【註】如淳曰:言方且欲貴矣。鼎音釘。師古曰:讀如字。

又叶他經切,音汀。

【左思·吳都賦】精若耀星,聲若雷霆。名藏於山經,形鏤於夏鼎。


考證:〔【周禮·天官·膳夫】王旦舉。〕 謹按旦字乃日一二字之譌。謹照原文改爲王日一舉。

说文解字

【都挺切】-【卷七】

【原文】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於下者爲鼎,象析木以炊也。籒文以鼎爲貞字。凡鼎之屬皆从鼎。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三足㒳耳。和五味之寶器也。
三足㒳耳謂器形。非謂字形也。九家易曰。鼎三足以象三台也。易曰。鼎黃耳。和當作盉。許亦從俗通用。
象析木㠯炊。
巳下次第依韵會所據小徐本訂。?者、判木也。反?爲?。一?析爲二之形。炊鼎必用薪。故像之。唐張氏參誤會三足㒳耳爲字形。乃高析木之㒳旁爲耳。唐人皆作鼎。非也。唐氏玄度旣辨之矣。
貞省聲。
大徐本無。無此三字則上體未說。此謂上體目者貞省聲也。或曰離爲目。㢲爲木。鼎卦上離下㢲。何不以此說字乎。曰言易卦之取象則可。若六書之會意。必使二字相合成文。如人言、止戈是。目與木不相合也。故釋下體爲象形。上體爲諧聲。古叚鼎爲丁。如賈誼傳春秋鼎盛、匡衡傳匡鼎來皆是。鼎之言當也。正也。都挺切。十一部。
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者。
此字依韵會補。
离魅蛧蜽莫能逢之。㠯協承天休。
离俗用螭。依禸部則當作离。此用宣三年左傳王孫滿說。傳不言鑄鼎荆山之下。尙書古文疏證云。陜西同州朝邑縣西南三十二里有懷德城。漢縣也。漢志左馮翊褱德下曰。禹貢北條荆山在南。皇甫謐帝王世紀。禹鑄鼎於荆山。在馮翊懷德之南。山下有荆渠。酈氏水經注。懷德縣故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禹貢北條荆山在南。山下有荆渠。卽夏后鑄九鼎處也。
易卦㢲木於下者爲鼎。
此引易證下體象析木之意。與㬜下引易證从日一例。
古文㠯貝爲鼎。籒文㠯鼎爲貝。
二貝字小徐皆作貞。郭忠恕佩觿云。古文以貞爲鼎。籒文以鼎爲則。亦誤。今正。京房說貞字鼎聲。此古文以貝爲鼎之證也。許說

鼎字的部首是,和字部首相同的字(按点击率排序)

鼎字文言文解释

dǐng

①<名>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多圆形三足两耳。《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之调。”

②<名>常以鼎足之形比喻三方并立。《赤壁之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足之形成矣。”

③<名>古代曾把鼎作为传国之宝,于是用它代表宝器。喻指王位、帝位等。《毛遂自荐》:“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大吕。”《阿房宫赋》:“~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④<名>三足香炉。《促织》:“问者爇香于~,再拜。”

⑤<形>显赫。左思《吴都赋》:“高门~贵。”

【鼎鼎】⒈蹉跎。⒉盛大。

【鼎甲】豪门望族。科举考试名列一甲的前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

【鼎食】列鼎而食,指奢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