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

字源查字:叟繁体字:叟字拼音:sǒu叟字注音:ㄙㄡˇ


叟字偏旁部首:部外笔画:7笔画总数:9五笔86版:vhcu


五笔98版:ehcu仓颉号码:hxle叟字结构:上下结构叟字五行:金


四角号码:77407郑码查询:nbxsgb2312码:DBC5Big5编码:ADEE


國語小辭典uci-code:U+53DF首尾分解:臼又部件分解:臼丨又


叟造字法:会意叟异体字:傁叜搜叜𠬲叟𡨎𠋢

反义词:

笔顺编号:321511254

笔顺读写:撇竖横折横横竖折捺

词条已被关注:15100次,词条更新时间:2024-11-23

叟字字源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字形演变


前4.28.7(甲)

甲788(甲)

說文籀文

說文‧又部

說文或體

睡虎地簡53.21(隸)

漢印徵
西漢

漢印徵
西漢

楷書

叟字象形文造型-叟字变化过程研究

读音:sōu


甲骨文1;

甲骨文2;

说文籀文;

小篆搜;

小篆𠊯;

小篆叟;

隶书搜;

隶书叟

读音:sōu

“叜” 的本义是“搜” 。 甲骨文写作“”。 上边的“” (宀,读mián)是屋穴形, 下边的 “”是手持火炬形, 会意举火照明在屋穴内搜索。 “说文籀文” 和小篆3字形近似, 写作 “” ; 同时加 “人” 旁作“” , 成为 “从人, 叟声” 的形声字, 即男性老人“叟” 。 《说文》: “叜(叟), 老也。 ” 另加 “扌”旁, 作 “” (搜) , 恢复“叜 (叟)”字本义。 《说文》称: “求也。 ”隶书分别写作“” , 已是今文。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叟字新旧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叟
中国大陆
台湾 叟
台湾
香港 叟
香港
日本 叟
日本
韩国 叟
韩国
旧字形 叟
旧字形

叟字甲骨文源流

叟字甲骨文源流
叟-J05755
叟字甲骨文源流
叟-J05756
叟字甲骨文源流
叟-J05757
叟字甲骨文源流
叟-J05758

叟字六书源流

叟字六书源流
叟-L18475
叟字六书源流
叟-L18476
叟字六书源流
叟-L18477
叟字六书源流
叟-L18478
叟字六书源流
叟-L18479
叟字六书源流
叟-L18480
叟字六书源流
叟-L18481

叟字说文字源

叟字说文字源
叟-S02165
叟字说文字源
叟-S02166
叟字说文字源
叟-S02167

叟字字源字典

叟字字源字典
叟-字源字典

汉字源流字典,收集了五千多幅汉字字源图片。

叟字基本解释

1. 叟 [sǒu]

叟 [sǒu]
  1. 年老的男人:老~。童~无欺。

叟字笔顺


sǒu sōu




横折




横撇/横钩

叟字详细解释

1. 叟 [sōu]2. 叟 [sǒu]

叟 [sōu]
  1. 叟叟:淘米声 [sou sou;sound of rice-washing]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诗·大雅·生民》

  2. 另见 sǒu

叟 [sǒu]

〈动〉

  1. (会意。本作“叜”。意谓手拿火把在室内搜索。本义:求)搜索;搜查 [search]

    叜,老也。从又从灾。——《说文》。朱骏声注:“(叟)即搜之古文。从又持火,屋下索物也。会意。”

    合群叟。——《国语·齐语》

〈名〉

  1. “叟”。假借为“傁”,老的男人。也用作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old man]

    王曰叟。——《孟子·梁惠王上》。注:“叟,长老之称。”

    叟何人耶?——《庄子·在宥》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列子·汤问》

    河曲智叟亡以应。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老叟;童叟无欺

  3. 叟族 [Sou nationality]中国汉至六朝时,对今甘肃东南部、四川西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等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泛称

  4. 另见 sōu

康熙字典

【子集下】【又字部】

1. 叟 [sǒu]

叟 [sǒu]
  1. 年老的男人:老~。童~无欺。

〔古文〕叜【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蘇后切,音藪。

【說文】老也。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疎鳩切,音搜。叟叟,淅米聲。

【詩·大雅】釋之叟叟,蒸之浮浮。

【註】釋,淅米也。叟叟,聲也。

【集韻】或作溞,通作溲。又【正韻】先侯切,漱平聲。尊老之稱。

【劉琨·贈盧諶詩】惟彼太公望,昔是渭濱叟。鄧生何感激,千里來相求。又【集韻】蘇遭切,音騷。同搜。搜搜,動貌。或省作叟。

叟字的部首是,和字部首相同的字(按点击率排序)

叟字文言文解释

sǒu

<名>老人。《愚公移山》:“河曲智~亡以应。”【又】对老人的称呼。《孟子•梁惠王》:“王曰:‘~,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