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詈词热度:162

词语詈词拆分为汉字:

詈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詈字字源来历,詈字演变

骂,责骂:“乃使勇士往~齐王”。~言。~骂。~辱。……

词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词字字源来历,词字演变

语言里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汇。~书。~典。~句。~序。~组。言辞,话语,泛指写诗作文:歌~。演讲~。誓~。~章。~律(文词的声律)。中国一种诗体(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本可入乐歌唱,后乐谱失传,只按词牌格律创作):~人。……

 

查询词语:詈词

汉语拼音:lì cí

词语詈词基本解释

詈词:意为骂人的词(或者说侮辱性词语)。在汉语的书面语里,也有专门的“詈词”,但因为经过了文人的筛选修饰,大都比较文明。比如古人骂人,最狠的莫过于“汝母婢也”,意思是说“你的母亲是奴婢”。古代最常用的骂人话是“竖子”,“竖子”原意是“儿童、童仆”,引申为“愚弱无能的人”。

词语詈词在线造句

  1. The thesis will give analyses and explanation from trope and expression to the condition of dialect swear words in the west.

    文章从修辞格及其表达效果层面对西部区方言詈词的语用状况做出分析与阐释。

  2. Swearwords, however, is a phenomenon of language civilization from of old.

    然而,詈词是自古就有的语言文化现象。

  3. Fifthly,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dialect swear words in the west of Inner Mongolia.

    第五部分,内蒙古西部区方言詈词的心理分析。

  4. Fourthly, rhetoric analysis of dialect swear words in the west of Inner Mongolia.

    第四部分,内蒙古西部区方言詈词的修辞分析。

  5. Traditionally, swear words is always disdained by the scholars, who think it is ribaldry, so can not come to literature palace.

    传统上,詈词一向为中国的文人学者所鄙夷,认为其粗俗、下流,难登大雅之堂。

  6. Both the formation, process and result contain a lot of psychological element.

    詈词的形成、詈骂过程、詈骂结果均蕴含着诸多心理要素。

词语詈词百科解释:

詈词解释

詈:骂,责骂。詈词,指骂人的词语。

又如:詈语(骂人的话);詈言(骂人的言辞);詈侮(责骂侮辱);詈诅(辱骂诅咒)

詈词出处及引用

  1. 詈,骂也。——《说文》。按,言之触罪网也。

  2. 怒不至詈。——《礼记·曲礼》

  3. 乃使勇士往詈齐王。——《战国策·秦策》

  4. 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楚辞·离骚》

  5.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岂受此人诟詈耶。——清·张廷玉《明史》

詈词发展

从小说记载的历史来看,古人似乎文雅的多,那也或者可以说是文化水平越高骂的就越文雅,古人似乎很鄙视个子低的,一骂便是“竖子”。例如:“竖儒,宦竖”等。梁启超说:“二十四史非史也,帝王将相家谱也!”要老实说,帝王将相家谱倒也没什么,只是他们只骂一个“竖”字恐怕虚假的成分居多,还是曹操一句“是儿欲使吾居火上耶!”骂的符合人性。若是像孟德这样的大文人都会骂人“儿子”可见他是比较真实的,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子,豚犬耳!”更是痛快的剖白,爽利!

《西游记》里悟空骂八戒是“夯货,呆子。”那是同生活在一起极熟悉的骂法,味儿极浓,无论是真生气还是假生气,这样的骂法实在是真实的反映,所谓的浪漫主义也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的,悟空的东胜神州的骂法是这样的吗?不得而知。不过,他肯定是农民阶级的骂法,地主贵族阶级的骂法应该是《红楼梦》、《金瓶梅》里骂的“天杀才,狐狸,蹄子”之类。所以,骂人应该也是有阶级的,假如不是,那么为什么各阶级的骂法为什么会不一样?另外,江湖人的骂法和朝廷上的骂法也是不一样的,官场上因为其虚伪所以说真话变成了骂人,而江湖上因为看重“惺惺相惜”,所以看不起人成了最严重的骂人。比如,在朝廷上谁要骂那位“官爷”一句“乱臣贼子,奸臣,虚伪。”那势必是翻脸甚至于拼命的,即使不这么野蛮,那也会是相当激烈的吵骂。

台湾的各政党间,这个领导人骂那个领导人“岳不群”,那个领导人又骂这个领导人“左冷禅”。大概是金庸小说读多了,而却可略见一斑,这个“虚伪,官迷”等,对于官场来说是很忌讳的,所以,相对来说,和的“是狼(侍郎)是狗?”问纪昀,纪昀的笑着回答:“下垂是狼,尚书(上竖)是狗!”—在他们的一次晚饭看见一只狗时的问答—就是可以接受的了。

文雅的骂法其实是不是真文雅还是一件值得商榷的问题,在古代中国,中原人是炎黄子孙,是天之骄子的臣民,而东为夷,西为戎,南为蛮,北为狄。皆被称为皮毛禽类走兽,不为人,这其实是很脏骂人的,而一直延续叫了几千年,反而使许多人们忘记了这是骂人的。这是从大的角度来说的。而在初中时,我的有位挺有水平的老师这样教我们:“最为文化人,骂人也要显示出水平,骂人也要不带脏字。例如你说别人好多肉,皮好,血多时就是骂人了,因为人是有特别叫法的。分别叫做,‘肌肉,血液,皮肤’那另外就是说皮毛动物的,骂人不是人的。如果再说某人看起来没受过家庭关怀,那是骂人爸妈死的早,没教养。”诸如此类种种,由此可以推出,骂人文雅的方法老师也是教过的,但是,过于隐秘,不为人理解而已。

历史造就了这样的原因,就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结果,郭沫若先生即使称不上“学究天人”,却也是百年难遇的大家,但是在《屈原》里,婵娟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还需要一个演员的灵机一动提醒才能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谈及此事,曾说:“郭沫若先生其实早应该想到的,杨雄之骂潘巧云‘你这淫妇,你这贱人’,石秀之骂梁中书‘你这给奴才做奴才的奴才’”这种‘你这你这’的骂法。朱先生还举了好几个例子。我想,在这里,这其实是不能怪郭老不认真读书,不深入生活的,而是文雅惯了的人把隐晦的、深刻的骂法经常代替激烈的、直白的骂法,滑顺了而已!郭老岂没读过《水浒传》?

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对象是涵盖了古今中外的方方面面的。巨细之处,皆有所载。贵族会骂人,百姓会骂人,神仙会骂人,动物也会骂人,国人骂,外佬也骂,大家都来骂人:叽里呱啦,呜呜哇哇,一团糟的乱骂,乌七竖八,乱七八糟。但是,各还有各的骂法,各在各处的骂法分别又由各情形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效果,错综复杂,层梯错落,五彩恍惚,不可胜观,不可胜记。

举一二事例来令有兴趣的人品味一下。杜甫在李白墓前见妄人的题诗乱批评李白,勃然大怒,于是说:“尔曹身形俱泯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虽骂的不脏,而积恨所发,酣畅淋漓,古今难及。王安石老归乡里时偶住一乡民家,村妇人唤猪,鸡都是:“嗟夫,荆公,来食!”虽有怨恨戏谑之意,但却令先生仰天长叹,心如死灰,自己也深深痛恨自己了。苏轼说佛印:“我修行时,观君如一泡屎!”而佛印却说:“我参佛时却看君是一尊佛!”苏小妹的解释是:心中所想便为外物所化,即,佛印心中有佛,东坡心如臭屎。还有,东坡吹嘘自己:“八风吹不动”,佛印便在其下批曰:“放屁”。苏生气去质问时,佛印便笑他:“八风吹不动,一‘屁’字打过江!”苏轼笑苏小妹前额高:“未出门已先入院”。苏小妹则讥苏轼脸长:“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流到腮边。”许攸可以呼曹操为“阿瞒”,孙权也可以用“驴”来讽喻诸葛谨的瘦长脸。所以骂的形式有时候是可以忽略的,只是看为什么要骂的性质却应该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