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更新世热度:46

词语更新世拆分为汉字:

更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更字字源来历,更字演变

1. 更 [gēng]2. 更 [gèng]更 [gēng]改变,改换:~正。~生(重新获得生命,喻复兴)。~衣(a.换衣服;b.婉辞,上厕所)。~定(改订)。~迭(轮流更换)。~递。~番。~新(旧的除去,新的建起)。~张(调节琴弦,喻变更……

新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新字字源来历,新字演变

刚有的,刚经验到的;初始的,没有用过的,与“旧”、“老”相对:~生。~鲜。~奇。~贵。~绿。~星。~秀。~闻。~陈代谢。性质改变得更好,与“旧”相对:改过自~。推陈出~。不久以前,刚才:~近。表示一种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时代。~社会。……

世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世字字源来历,世字演变

一个时代,有时特指三十年:~代(a.很多年代;b.好几辈子)。~纪(指一百年)。流芳百~。一辈一辈相传的:~袭。~家(a.封建社会中门第高,世代做官的人家;b.《史记》中诸侯的传记)。人间,以与天上相区别:~上。~俗(a.流俗;b.非宗教的……

 

查询词语:更新世

汉语拼音:gēng xīn shì

词语更新世基本解释

更新世,亦称洪积世(从2,588,000年前到11,700年前),属于地质时代第四纪的早期。

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1839年创用,1846年福布斯又把更新世称为冰川世。

更新世是冰川作用活跃的时期,是构成地球历史的第四纪冰川的两个世中较长的第一个世。在此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冰川期和间冰川期气候回旋。

词语更新世在线造句

    • The Sahara is known to have had a humid climate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stage of the pleistocene epoch.

      据了解,撒哈拉沙漠在更新世最后一个冰川期间气候是湿润的。

    • It has ever controlled the earthquakes of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times and is determined to be probably active since late pleistocene.

      该断裂对杭州地区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具备一定的控制作用,可能在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

    • Some early-formed faults or fault segments continued to be active, while the others have become inactive.

      某些断层或断层段继续活动;另一些先存断层在晚更新世以来不再活动;

    • any of many extinct cats of the Old and New Worlds having long sword like upper canine teeth; from the Oligocene through the Pleistocene.

      东半球许多已经灭绝的猫科动物,其上犬齿形如长剑;生活在从渐新世经由更新世时期。

    • Discovered in the early 1990s, the Dmanisi site has been a rich source of remains and artefacts from the early Pleistocene Epoch.

      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德马尼西遗址已经成为早更新世时期以来具有丰富遗骸和文物的源泉。

    • It is shown that the uplift of the middle Taihang Mountains occurred mainly between the end of Pliocene and Early Pleistocene.

      研究同时表明,太行山中段上新世晚期以来的隆升主要发生于上新世末到早更新世时期。

    • If you want to know how promiscuous females were on the Pleistocene savanna, look at the size ratio of the male to his testicles.

      如果你想知道在更新世的热带稀树草原,女人的滥交程度,看男人身体相对于他睾丸尺寸大小的比率就知道了。

    • Climate changes in center Asia since the middle pleistocene--Study from loess sediment in north slop of Tianshan Mt.

      亚洲中部中更新世以来气候环境变化--来自天山北坡黄土沉积的证据。

    • any of numerous extinct elephant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Pleistocene; extremely large with hairy coats and long up curved tusks.

      更新世时期众多的广布广泛的象,已灭绝;体型庞大、体表多毛、象牙长而向上弯曲。

词语更新世百科解释:

更新世简介

更新世是冰川作用活跃的时期,开始于1,806,000年(±5000年)前,结束于11,550年前,是构成地球历史的第四纪冰川的两个世中较长的第一个世。在此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冰川期和间冰川期气候回旋。

这一时期绝大多数动、植物属种与现代物种相似。显著特征为气候变冷、有冰期与间冰期的明显交替。此时,欧洲发生过五大冰期:多瑙冰期、群智冰期、民德冰期、里斯冰期和玉木冰期。人类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更新世的生物群(Biota) 都非常接近现代的形态——许多“属”一级的生物,甚至包括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昆虫、软体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和其他生存到今天的生物,已经在此时出现。

地层中所含生物化石,绝大部分属于现有种类。更新世中期是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气候周期转型,全球冰量增加,海平面下降,哺乳动物迁徙或灭绝。

更新世年代

1932年国际第四纪会议确定将更新世划分为早、中、晚3期。其地层称更新统,下限迄今尚无一致意见。

1948年国际地质学大会建议以意大利维拉弗朗层(villafranchian)作为更新统与上新统的分界。中国以泥河湾层为更新统底界。经绝对年龄测定,维拉弗朗层的年龄为160–180万年。

1977年国际第四纪联合会(INQUA)又建议以意大利弗利卡(Vrica)剖面为更新统下限,其绝对年龄为250万年左右,相当于中国第四纪黄土开始堆积的年代。

此外,也有参照古地磁的高斯正极性世和吉尔伯特倒转极性世的分界,将更新统下限年代定为距今330–350万年的方案。

更新世气候特点

更新世是地球上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北半球的高、中纬度地区以及低纬度地区的一些高山,在这时期出现过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冰川的前进和退缩,形成了寒冷的冰期和温暖的间冰期的多次交替,并导致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气候带的转移和动荡、植物的迁徙或绝灭。

这些事件对早期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因此,许多学者主张采用冰期序列作为更新世分期的主要标准。

欧洲的冰川研究基础较好,19世纪已在欧洲形成多冰期的概念。

1877年英国学者盖克(G.Geikie)在东英吉利(East Anglia)发现四次冰川作用。

1909年德国地貌学家彭克(A.Penck)和布吕克纳(E.Brunckner)根据阿尔卑斯山北坡冰碛地层和相应的阶地地貌,建立了以多瑙河的支流命名,在阿尔卑斯山建立了由老到新的贡兹(Günz)、民德(Mindel)、里斯(Riss)、武木(Würm)等4个冰期。

1930年埃伯尔(B.Eberl)又发现了贡兹冰期之前的冰川作用遗迹,划为多瑙冰期(Donau),并将各个冰期划分成若干亚期。

第四纪的四次冰期说,被广泛接受,苏联欧洲部分也划分了敖德萨、白俄罗斯、中俄罗斯、瓦尔代等4个冰期。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由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开创,并以庐山冰川研究为基础,于1934年划分了鄱阳、大姑、庐山、大理等4个冰期。

更新世西太平洋暖池

来自西太平洋“暖池”的关于“更新世”气候变化的第一个高分辨率记录,为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信息,它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气候是怎样进入持续了80万年的冰期模式的将具有参考价值。该记录采用浮游生物有孔虫类体内的Mg/Ca比例作为过去175万年间海洋表面温度的一种代理指标。

新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有一个持续很长时间的稳定期,这与大气中CO2浓度逐渐减少是冰川融化的诱因的观点是不一致的。相反,通过区域环流的变化实现的太平洋表面温度的重新分布有可能影响全球气候。这个结论支持了科学家对热带地区、对未来气候变化响应的担忧。

更新世冰川作用

更新世是冰川作用活跃的时期,1846年福布斯(E.Forbes)又把更新世称为冰川世(Glacial Epoch)。在更新世几次冰期的最高峰,全球陆地面积的30%以上都有冰川覆盖着。被冰川覆盖的只有10%,而且大部分都在较高的纬度上。间冰川期的情况有大致一样。

1934年,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建立了可以和阿尔卑斯冰期对比的中国东部冰期序列,依次为鄱阳、大姑、庐山、大理等4个冰期,每两个冰期之间同样为间冰期。

此时,欧洲发生过五大冰期:依次由老到新的多瑙(Donau)、贡兹(Günz)、民德(Mindel)、里斯(Riss)、武木(Würm)等5个冰期。

苏联欧洲部分则分为敖德萨、白俄罗斯、中俄罗斯、瓦尔代等4个冰期。

更新世物种

这一时期绝大多数动、植物属种与2012年的物种相似。显著特征为气候变冷、有冰期与间冰期的明显交替。人类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1. 植物

    更新世的植物开始同现代的植物相似,被子植物特别是落叶的种类在温和的和较冷的区域中迅速繁殖。热带森林缩小,草原在酷寒的北方高纬度地区发展,繁殖出现地衣、苔藓、侏儒菅茅以及小型柳树和桦木等适应酷寒的植物群落。

  2. 陆栖动物

    寒冷的冰川气候迫使北半球的蜥蜴、蛇类和滑体两栖动物向南迁徙,并发展出多种有皮毛、更能适应寒冷气候的大型哺乳动物,其中包括新的猛犸象、巨型犀等。而新的人种也在今天的非洲、欧洲和亚洲出现,并开始影响大型动物的多样性。彼时,猛犸、骆驼、马、巨型河狸、狼和短面熊等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在整个冰期都生活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大陆。 更新世晚期,距今约2万年前,现代人类经白令海峡进入美洲。

    最新理论认为,人类带到美洲大陆的疾病导致猛犸等大型哺乳动物灭亡,而人类猎手也可能使这一过程加速。

    在整个更新世,化石亚种大熊猫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布中国东部和南部,北至北京周口店,南至台湾岛及缅甸、越南、泰国北部。当时的大熊猫与剑齿虎、剑齿象以及北京猿人、南方猿人一起生活,构成典型的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化石群。

    就在更新世中晚期,秦岭及其以南山脉出现大面积冰川等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特别是在距今约1万8千年前的第四纪冰期之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衰落,大部分动物灭绝,仅留下无数化石表明它们曾经存在。北方的大熊猫绝迹,南方的大熊猫分布区也骤然缩小,进入历史的衰退期。

    在更新世晚期,西伯利亚东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这个生态系统从欧洲西部跨越白令海峡一直延伸到加拿大;从北极一直延伸到中国北部,约占地球大陆总面积的一半。这些地区大部分被冰川重复侵袭,西伯利亚东北部至今仍残留着大量无冰地带。

    由于冰川运动,寒冷干旱的辽阔草原和起伏的草地开始出现大量成群的食草动物,例如长毛象(猛犸)、野牛、麋鹿、多毛犀牛、牦牛、赛加羚羊、马、驯鹿、麝牛和驼鹿。兹莫夫将这一生态系统称为“长毛象草原”。长毛象草原生态系统在距今大约1万年前突然消失,绝大多数大型动物灭绝,只有驯鹿和驼鹿幸存下来,提供食物的草地也随之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森林和苔原。

更新世古人类化石

  1. 许家窑遗址古人类化石

    在此前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曾刊发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秀杰等人的一篇论文。通过对中国更新世晚期许家窑(也叫侯家窑)古人类的研究,研究人员指出更新世人类具有异常高的罕见疾病发病率,为探究更新世古人类绝灭或被替代的原因提供了新证据。

    许家窑人类化石,被发现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侯家窑村西侧的长形沟,地质时代推断为晚更新世较早时期,距今10.4万年到12.5万年之间。

    此次报道的个体,为许家窑11号化石标本,属于一个成年人的双侧顶骨中后部残片。这件标本有一个不同寻常之处:骨壁后方有一个很明显的、两厘米左右的异常穿孔。

    这一不同寻常之处,吸引了研究人员的注意。在排除了创伤等其他原因后,鉴定结果显示,穿孔为一种罕见的巨顶孔病症。巨顶孔病,是先天形成的血管系统异常,许家窑11号标本是首次在更新世古人类中发现的巨顶孔病例。

  2. 孙家洞遗址古人类牙齿化石

    古人类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演化的直接证据,中更新世是探索直立人演化及现代人起源的关键时期。

    据介绍,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中更新世古人类化石材料很少,幼年个体化石材料更是罕见。牙齿生长与一系列生命指标及生理功能,如大脑发育、生长期、学习成长期、寿命、适应性等密切关联,所以任何一次中更新世直立人牙齿化石的发现,都成为古人类学研究的热点。

    2012年秋,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孙家洞遗址发现中更新世时期古人类化石,这也是河南境内首次在洞穴中发现中更新世直立人(猿人)化石,为东亚地区人类起源及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孙家洞旧石器遗址位于栾川县伊河南岸的一个崖头之上,此次发掘出土了古人类化石、石制品、河卵石以及丰富的动物化石、动物粪便化石等。

    尤为重要的是发现6颗古人类牙齿,其中有2颗为幼年个体的牙齿、1颗门齿,且包括2个残破的牙床。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介绍说,整体来看,牙齿保存比较完整,磨耗得不是很厉害,有的甚至是幼年个体,牙齿还在牙床中没有长出来,无论是大小,还是咬合面的形态,保存下来的形态学信息清楚。

    在栾川县栾川乡湾滩村伊河南岸哼呼崖上的孙家洞遗址,考古人员发现的直立人儿童化石极其珍贵,为研究东亚古人类起源与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孙家洞遗址填补了中原地区未在洞穴中发现古人类化石的空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说,通过该遗址出土的儿童牙齿化石探讨直立人的生长发育问题,对解读现代人独特生长模式的起源和演化至关重要,为东亚地区人类起源及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河南省文物局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相关专家学者赴现场考察座谈。专家认为,出土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层位明确可靠,保存完好,同意将其定为“直立人栾川种”,简称“栾川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认为,虽然中更新世直立人阶段的化石在中国、世界各地均有所发现,但实际上材料非常少,很多时段、很多区域都是空白。孙家洞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原地区的空白,还会使人类链条变得更加完整,更加重要的是,这批材料信息非常丰富、确凿,学术价值十分明确。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占扬说,直立人俗称猿人,非洲、亚洲和欧洲都有直立人化石出土,大家最熟悉的如北京猿人,也叫直立人北京种。直立人生活阶段,是从200多万年前到20万年前左右,属于地质年代的更新世,主要分布在中更新世。

    从出土化石的种类看,栾川人的年代应与北京猿人相当,属于地质时代的中更新世。假如这个遗址和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是同期的话,北京猿人遗址最高测年距今73万年,栾川人的测年可能不晚于北京猿人,如果这样,中原地区有古人类生存的历史就大大提前了。

    随着第八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布,上榜的孙家洞遗址备受世人关注。

孙家洞遗址是怎样被发现的?对古人类研究有何重要价值?

孙家洞遗址发现于1996年,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将其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该遗址依山面水,南为山坡,北临伊河,东为悬崖,山洞四周灌木丛生,冬青树木四季常青,风景秀丽。

2012年3月,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邀请专家对栾川旧石器发掘地点进行勘察,孙家洞就是其中之一。2012年5月至10月,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栾川县相关部门组成考古发掘队,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孙家洞海拔691米,原洞口朝北,扁长形椭圆状,宽2米多,高不到1米,洞内部构造复杂,高低不平,较难出入,光线昏暗,考古人员每天都要在狭窄的出入口进出多次,只能使用电钻、锤子等发掘,还要确保操作位置文化遗物的安全。”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栾川旧石器考古队现场负责人顾雪军回忆。

考古人员在淘洗发掘地层的土时,除了发现大量动物化石,还有了惊人发现——6颗古人类牙齿化石,初步鉴定包括1颗下门齿、3 颗下臼齿、1颗上前臼齿、1颗上臼齿。其中,有两颗是儿童牙齿,对于探讨直立人的生长发育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特别惊喜,因为这是第一次在河南发掘出土直立人化石。经过后续整理和研究,我们发现了部分带有人类牙齿的颌骨残块”。考古专家顾雪军说。

孙家洞遗址还出土了几十种脊椎动物化石,有望成为中国境内重要的动物化石群之一,这对研究中国第四纪古生物的演化,古气候环境的变化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栾川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附近,对于研究中国中更新世时期该过渡区域动物群的种类及特征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为动物地理区系演化及古气候环境变迁提供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