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网是免费的在线辞海新华字典查询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
查字网为您提供包括汉字源流、汉字字源、字形演变等查询,收录词语超过40万条,提供汉语词组解释、反义词、近义词、汉字组词造句等内容。
欢迎您使用查字网汉字字源字典查询汉字流源、字源字义及字源演变,我们将继续丰富和完善字源网字典,以便为您提供更好地帮助和服务。
查字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243号
词语中国航天拆分为汉字:
中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中字字源来历,中字演变
1. 中 [zhōng]2. 中 [zhòng]中 [zhōng]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当(dàng)~。~原。~华。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房~。~饱。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辍(中途停止进行)。~等。~流砥柱。表示……
国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国字字源来历,国字演变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a.国家的宝物;b.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
航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航字字源来历,航字演变
船。行船或飞行:~海。~空。~天。~行(xíng )。~班。民~。……
天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天字字源来历,天字演变
在地面以上的高空:~空。~际。~罡(北斗星)。~渊(上天和深渊,喻差别大)。~马行空(喻气势豪放,不受拘束)。在上面:~头(书页上面的空白)。气候:~气。~冷。季节,时节:冬~。日,一昼夜,或专指昼间:今~。指神仙或他们所住的地方:~上。~……
查询词语:中国航天
汉语拼音:zhōng guó háng tiān
中国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中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10月17日,航天发射次数一年内“首次突破40次”。2021年执行了55次发射任务,数量位居世界第一。12月13日,“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发布。“中国航天”在其中。
2024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统筹推进空间站应用与发展和载人月球探测两大任务。
Chinese astronauts out of the spacecraft into the space, the first step in the door, marking China's space industry has a new beginning.
中国航天员走出飞船舱门迈进太空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个全新的开始。
Wu Ping, a spokeswoman for the space program, outlined the goals of this mission in a press conference Wednesday.
中国航天工程的发言人吴平在周三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这一任务目标的概况。
Chinese astronaut training center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xtravehicular spacesuit Liu Xiangyang, director of Research Office of the recalls.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舱外航天服研究室主任刘向阳回忆说。
Being tone deaf to American anxieties about space technology isn't the only problem with the country's soft-power push.
认识不到美国在中国航天技术发展方面的忧虑并不是中国在提升国家软实力时面临的唯一问题。
Experts are waiting to see how the Chinese space agency reacts to Obama's plans for Nasa.
专家们还在等待中国航天部门将会对奥巴马取消NASA的登月计划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I was excited to see Chinese astronauts flying over the earth.
看到中国航天员在地球上空飞行,我非常激动。
In 1997, the products of the company were chosen as "Aerospace Model Products" .
1997年我公司产品被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评为“航天标志产品”;
Mistakes range from substantial mis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aerospace technology to minor errors in dates and hardware designations.
错误之处大到对中国航天技术的误述,小到一些日期和计算机硬件名称的错误。
Because China's space vehicles use docking mechanisms that appear modeled after Russia's, they should be compatible with the ISS.
由于中国的航天飞船仿照俄罗斯的对接装置,所以中国航天飞船可以与国际空间站相兼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显示,2011年开始,中国航天事业持续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空间能力大幅提升。2016年,新一代的长征七号、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相继首飞成功,使中国火箭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中国运载火箭成功升级换代,擎起迈向航天强国的中国力量。
一组数据显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1个100次发射历时37年,成功率93%;第二个100次发射仅历时7年,成功率98%。发射周期从60天缩减到不到20天。这表明中国火箭设计、制造及管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研制模式开启信息化时代。
近五年来,从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与天舟货运飞船组成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试运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空间实验室阶段“成功首飞、稳定运行、健康驻留、安全返回、顺利补加、成果丰硕”的既定任务目标,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成果和宝贵经验。
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中国航天创建60余年来,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随着未来中国对重型火箭、无毒无污染中型火箭、低成本运输火箭等关键技术的不断攻关,中国进入空间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探索浩瀚宇宙的脚步将越发轻快。
航天事业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空间技术,也就是各种火箭、卫星、飞行器的制造和发射技术等;二是空间应用,是让航天技术产生实际应用,比如提供通讯和气象观测服务等;三是空间科学,即不以技术和应用为目的,而是探索和发现新规律、新现象。
2016年,中国航天对“星空奥秘”的探索捷报频传。
——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完成19项科学实验并成功返回;
——暗物质卫星“悟空”在轨一年多,探测到黑洞爆发等多项发现,未来还会带来更多惊喜;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开启人类在空间尺度上的量子科学实验,为未来在外太空开展广义相对论、量子引力等物理学基本原理的检验做好了坚实的技术准备;
——中秋之夜,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顺利升空。此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空间冷原子钟、探索空间微重力和强辐射条件下生物生长规律等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圆满完成。
2017年6月,中国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飞入太空,它可以观测黑洞、中子星和伽马射线暴等爆发活动天体。面向未来,中国人对“星空奥秘”的追问永不止步。未来五年,中国计划研制并发射5颗新的科学卫星;基于X射线属性特征、高能电子和伽马射线能量与空间分布等的科学探测将进一步深入,在空间科学探索中中国有望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近五年来,中国航天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让“航天创造美好生活成为现实”,惠及国民经济、百姓生活。
一杯滚烫的开水,倒进杯子不一会儿就变成温水,口感适宜。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一款快速调温杯悄然走红。别看只是一款小水杯,却与中国不久前发射的“快舟”火箭使用了同样的航天相变材料技术……中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一大批“高精尖”的航天科技悄然“幻化”成各类便民福利。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航天科技集团民用产业收入达到1280亿元,占总收入的“半壁江山”。
从北斗导航系统到“天眼工程”的高分专项,再到实践十三号高通量通信卫星……一系列普惠民生的航天重大工程为大家绘出了一幅由航天高科技支撑的美好生活画卷:不论身在何方,“北斗”帮你导航;足不出户,“风云”帮你知天象;万米高空的飞机里上网、打电话也不再是梦想。
“这些是对‘航天创造美好生活’的最佳诠释。”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说。中国民用遥感卫星数据分发量累计超过1000万景,卫星电视直播用户突破7000万。“北斗”终端持有量400万余套,卫星应用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
当前,空间信息正加快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融合,“互联网+卫星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孕育发展,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航天成果转化成效初显,有效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
试看未来的中国航天,中国载人空间站将呼之欲出,航天“神剑”将筑牢国家安全之基,航天探测器将飞向更加深邃的太空,军民融合将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2022年1月,从航天科技集团了解到,2022年集团公司计划安排40次以上航天发射任务,包括载人航天6次重大任务,其中两次货运飞船、两次神舟飞船和实验舱Ⅰ、实验舱Ⅱ发射。
2022年1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介绍2016年以来中国航天活动主要进展、未来五年主要任务,进一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了解。
1956年钱学森起草的《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拉开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序幕。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点燃了国人探索太空的热情。
神舟飞船(英文:Shenzhou Crewed Spacecraft)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空间载人飞船。
神舟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结构,即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由13个分系统组成。神舟飞船与国际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和东风着陆场。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是中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总重量为2350千克左右,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长度18米,预设寿命为1年。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
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预定地点。
嫦娥二号
嫦娥二号卫星,是中国第二颗探月卫星、第二颗人造太阳系小行星,也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是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卫星的备份星,沿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造价约6亿元人民币。
嫦娥二号卫星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嫦娥二号完成了一系列工程与科学目标,获得了分辨率优于10米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月球物质成分分布图等资料。2011年4月1日嫦娥二号拓展试验展开,完成进入日地拉格朗日L2点环绕轨道进行深空探测等试验。此后嫦娥二号飞越小行星4179(图塔蒂斯)成功进行再拓展试验,嫦娥二号工程随之收官。
嫦娥三号
嫦娥三号探测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嫦娥工程二期中的一个探测器,是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探测器由月球软着陆探测器(简称着陆器)和月面巡视探测器(简称巡视器)组成。
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当月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15日完成着陆器巡视器分离,并陆续开展了“观天、看地、测月”的科学探测和其它预定任务,取得一定成果。2013年12月16日,中国官方宣布嫦娥三号任务获得成功。2016年8月4日,嫦娥三号正式退役。
自2013年12月14日月面软着陆以来,中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创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长纪录。其拍摄的月面照片不久前首次公布。据悉,这些照片是人类时隔40多年首获最清晰月面照片,其中包含大量科学信息,照片和数据向全球免费开放共享。2017年1月9日,嫦娥三号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嫦娥四号
嫦娥四号探测器,简称“四号星”,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它由着陆器与巡视器组成,巡视器命名为“玉兔二号”。作为世界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其主要任务是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号成功发射,为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和月球车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支持。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预选着陆区,月球车“玉兔二号”到达月面开始巡视探测。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完成两器互拍,达到工程既定目标,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
2019年2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进入第二个月夜休眠模式。
2019年3月20日,嫦娥四号探月工程团队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嫦娥五号
2020年11月24日,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2011年11月3日凌晨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2012年6月18日下午(14时14分)与神舟九号对接成功。神舟十号飞船也在2013年6月13日13时18分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
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天宫一号整器结构完整,运行轨道仍在持续、密切跟踪监视之中,平均轨道高度约370公里,而且正以每天100米的速度衰减,预计2018年“受控”坠落,残骸落入指定海域。
2018年4月2日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天宫二号
天宫二号,即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将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
天宫二号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包括释放伴飞小卫星,完成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的对接。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于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与神舟十一号飞船对接。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2016年10月23日早晨7点31分,天宫二号的伴随卫星从天宫二号上成功释放。
2020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在2020年中国航天日线上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2024年1月11日,据央视军事,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将搭载的云遥一号18至20星3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2年7月24日,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搭载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2022年9月30日12时44分,经过约1小时的天地协同,问天实验舱完成转位。问天实验舱转位完成后,空间站组合体由两舱“一”字构型转变为两舱“L”构型。
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8分钟后,梦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英文:Long March Launch Vehicle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长征运载火箭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
长征火箭已经拥有退役、现役共计4代20种型号。其中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E、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甲5个型号已退役;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F、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长征五号、长征五号乙、长征六号、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和长征十一号16个型号在役。另有长征六号X、长征十一号甲2个型号在研,长征九号1个型号论证中,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计划2024年首飞。
长征火箭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轨道不同类型卫星及载人飞船的能力,并具备无人深空探测能力。低地球轨道(LEO)运载能力达到25吨,太阳同步轨道(SSO)运载能力达到1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达到14吨。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率96.7%。
2024年3月20日8时31分,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由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
2022年9月25日6时55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试验十四号和试验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7日9时15分,快舟十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交通VDES试验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星主要用于开展VDES系统及AIS系统通信试验和关键技术验证。
2023年7月20日11时2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目一号气象星座07-10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气象数据服务。此次任务是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第21次飞行。
北京时间2023年8月14日13时3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将和德三号A~E星等5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10月15日8时54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云海一号04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3年12月25日09时0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目一号气象星座11~1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气象数据服务。
2023年12月27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以“一箭四星”方式将天目一号掩星探测星座19星、20星、21星、2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气象数据服务。
北京时间2024年1月5日19时2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目一号气象星座15~18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4年1月11日11时52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天行一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等试验。
2024年2月23日19时30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遥七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星主要用于开展多频段、高速率卫星通信技术验证。
北京时间2023年1月9日13时04分,谷神星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搭载的科技壹号卫星、天启星座13星、天目一号气象星座01/02星、南通中学号卫星5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3年7月22日13时07分,谷神星一号遥六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搭载的乾坤一号卫星、星时代-16卫星共两颗商业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3年8月10日12时03分,谷神星一号遥七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搭载的西光壹号01星等7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3年8月25日12时59分,谷神星一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搭载的吉林一号宽幅02A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3年9月5日17时34分,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及附近海域使用谷神星一号海射型运载火箭,将天启星座21星~24星共4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第9次飞行。
2023年9月21日12时59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民营商业运载火箭谷神星一号发射吉林一号高分04B星,火箭飞行异常,发射任务失利。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分析排查。
北京时间2023年12月5日7时33分,谷神星一号遥九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搭载的天雁16星、星池一号A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4年3月21日13时27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将云海二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大气环境要素探测、空间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和科学试验等领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13次飞行。
2023年4月7日12时00分,双曲线一号固体商业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火箭按照预定程序安全顺利完成飞行,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7日15时00分双曲线一号商业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搭载的迪迩一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3年12月10日17时07分,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双曲线二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验证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第二次飞行试验任务,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国内首次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复用飞行。本次试验飞行高度为343.12米,飞行时间63.15秒,目标横向位移50米,着陆位置精度约0.295米,着陆速度1.1米每秒,着陆姿态角约1.18度,滚动角约4.4度。火箭着陆平稳精确,状态安全恢复。
2023年7月12日9时00分,由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按程序完成了飞行任务,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3年12月9日07时39分,朱雀二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搭载的鸿鹄卫星、天仪33卫星及鸿鹄二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3年12月6日3时24分,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年1月11日13时30分,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将搭载的云遥一号18~20星3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引力一号商业运载火箭的首次飞行。
北京时间2024年1月23日12时03分,力箭一号遥三商业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搭载的泰景一号03星、泰景二号02星/04星、泰景三号02星、泰景四号03星等5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英文名称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缩写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之后第四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2017年11月5日,中国第三代导航卫星顺利升空,它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018年8月25日7时5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五、三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北京时间19日晚22时0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37、38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中国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第13、14颗组网卫星。在这两颗北斗导航卫星上,还首次装载了国际搜救组织标准设备,将为全球用户提供遇险报警及定位服务。
2019年5月1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四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
在地球轨道上作为无线电通信中继站的人造地球卫星被称为“通信卫星”。通信卫星反射或转发无线电信号,实现卫星通信地球站之间或地球站与航天器之间的通信。通信卫星是各类卫星通信系统或卫星广播系统的空间部分。一颗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简称“静止通信卫星”)大约能够覆盖地球表面的40%,使覆盖区内的任何地面、海上、空中的通信站能同时相互通信。在赤道上空等间隔分布的3颗静止通信卫星可以实现除两极部分地区外的全球通信。1958年12月美国发射世界上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1963年美国和日本通过“中继1号”卫星第一次进行了横跨太平洋的电视传输。1964年8月19日,美国把“辛康3号”卫星直接送入国际日期变更线附近的赤道上空,使之成为第一颗真正的静止通信卫星,并利用这颗卫星成功地转播了东京奥运会的实况。1965年4月6日美国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实用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国际通信卫星1号。通信卫星是世界上应用最早、最广的卫星之一,许多国家都发射了通信卫星。通信卫星一般由卫星结构、电源系统、温控系统、姿控系统、天线系统、转发器系统等组成。按轨道可分为静止通信卫星和非静止通信卫星;按服务区域不同可分为国际通信卫星、区域通信卫星和国内通信卫星;按用途可分为专用通信卫星和多用途通信卫星。通信卫星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极大,卫星电视便是通信卫星的主要功能之一。还在轨道上运行并使用的各类卫星中,通信卫星数量最多,达到200颗左右。除各国自行经营的通信卫星外,一些国际组织也经营了许多通信卫星,进行商业运行,其中最著名的是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招标研制、发射、经营的国际通信卫星已经发展到第八代,每一代都在体积、重量、技术性、通信能力、卫星寿命等方面有一定提高。通信卫星是一种革命化的信息传播工具,它使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卫星通信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整体通信产业的发展。利用通信卫星建立通信系统,具有建设周期短、投资少、不受或较少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其优越性是其他任何通信手段无法相比的。
1958年美国发射的人造卫星开始携带气象仪器, 1960年4月1日,美国首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试验气象卫星,截止到1990年底,在30年的时间内,全世界共发射了116颗气象卫星,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气象卫星网,消灭了全球4/5地方的气象观测空白区,使人们能准确地获得连续的、全球范围内的大气运动规律,做出精确的气象预报,大大减少灾害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如果对自然灾害能有3—5天的预报,就可以减少农业方面的30%~50%的损失,仅农、牧、渔业就可年获益1.7亿美元。例如,自1982年至1983年,在中国登陆的33次台风无一漏报。1986年在广东 汕头附近登陆的8607号台风,由于预报及时准确,减少损失达10多亿元。
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这颗试验气象卫星呈18面柱体,高48厘米,直径107厘米。星上装有电视摄像机、遥控磁带记录器及照片资料传输装置。它在700千米高的近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1135圈,共拍摄云图和地势照片22952张,有用率达60%。具有当时最优秀的技术性能。美国从1960年至1965年间,共发射了10颗“泰罗斯”气象卫星,其中只有最后两颗才是太阳同步轨道卫星。1966年2月3日,美国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实用气象卫星“艾萨”1号,它是美国第二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轨道高度约1400千米,云图的星下点分辨率为4000米。从1966年至1969年间,共发射了9颗,获得了大量气象资料。它的发射成功开辟了世界气象卫星研制的新领域,大大减少了由于气象原因造成的各种损失。
1969年,苏联首次发射了“流呈”I型气象卫星,采用太阳同步轨道,通常保持2~3颗卫星运行在相互垂直的轨道平面上。这样就可以提供全球气象资料。后来这类卫星由“流星”2型卫星系列所取代。“流星”2型卫星系列是获得全球覆盖的卫星系列。
日本发射了两颗地球静止气象卫星,欧洲;空间局发射了两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业务卫星,印度也发射了通信广播和气象多用途卫星。
中国1988年9月7日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卫星云图的清晰度可与美国“诺阿”卫星云图媲美,但由于星上元器件发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后成功发射了四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号)和三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经历了从极轨卫星到静止卫星,从试验卫星到业务卫星的发展过程。
中国的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已经进入业务化,在轨运行的卫星分别是风云一号D星(2002年发射)和风云二号C星(2004年发射)。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之一,是世界气象组织对地观测卫星业务监测网的重要成员。
美国有史以来科学性能最强的一颗气象卫星预定于2016年11月19日发射升空。在距离地球35800公里(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1/10)的最佳位置上,地球同步运行环境卫星-R系列(GOES-R)将拍摄席卷美国的天气和大气现象的图像。GOES-R能够每隔30秒钟拍摄一张图像,远远快于当前GOES气象卫星几分钟的拍摄时间间隔。这种快速的拍摄功能使得该气象卫星能够追踪雷暴、飓风以及其他猛烈风暴的发展变化。
北京时间2023年3月22日17时09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目一号气象星座03~06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气象数据服务。
地球资源卫星是勘探和研究地球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所载的多光谱遥感设备获取地物目标辐射和反射的多种波段的电磁波信息,并将其发回地面接收站。地面接收站根据各种资源的波谱特征,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判读,得到各类资源的特征、分布和状态资料。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和光学遥感器相结合的地球资源卫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特点。地球资源卫星按勘探的区域分为陆地资源卫星和海洋资源卫星(海洋观测卫星或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能迅速、全面、经济地提供有关地球资源的情况,对土地利用、土壤水分监测、农作物生长、森林资源调查、地质勘探、海洋观测、油气资源勘查、灾害监测和全球环境监测等地球资源开发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国、前苏联/俄罗斯、法国、欧洲航天局、加拿大、印度和中国等相继发射了地球资源卫星。
一些西方论者将中国的太空战策略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的“防御性策略”,即通过外交手段,阻遏潜在敌人推动太空军事化的努力;另一类是“进攻性策略”,就是通过部署太空武器,保护自己在太空中的利益。我们看来更为关注进攻性策略。
2012年4月,中国用一枚长征二号丙火箭将一颗小型卫星和一颗微型卫星送入太空,西方军事界对于中国反卫星武器研制计划的忧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据美国军方的判断,中国到2005年将拥有两种用于对付近地轨道卫星的反卫星手段:一是地基激光致盲器甚至大功率激光武器,这是美国国防部自1998年起,就在每年中国军力报告中一直强调的;二是以KT―1火箭为基础,带有小型或者微型卫星拦截器的直接攻击型反卫星武器。所谓KT―1火箭,是在DF―21中程导弹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四级固体燃料火箭,是一种小型机动太空运载火箭(简称SLV),这种火箭使得中国能够随意选择时机,对敌方卫星进行出其不意的攻击。据西方媒体报道,中国正在DF―31洲际导弹的基础上研制KT―2型火箭,并在DF―31甲型洲际导弹的基础上研制KT―2A火箭,这两种使用固体燃料的机动火箭能够瞄准地球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而美国的许多“敏感”卫星正是在这些轨道上运行的。一些西方军事专家相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在研发一种“寄生卫星”,这种小型或微型卫星可以用KT系列火箭发射,通过附着在敌方的人造天体之上实施干扰或者破坏,或者通过直接撞击,用于攻击空间站、天基激光系统以及其他卫星。中国的《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杂志还讨论了如何利用全球定位技术来确定近地微型卫星的高度,这家杂志还将用三年的时间,开辟专栏讨论如何攻击太空的卫星。
美军的通信、侦察和监视系统严重依赖于太空,空间设施事实上美军最重要的“节点”(Node)之一。只要能够摧毁美国天基系统,就等于击中了阿基里斯的脚后踵,这对于中国取得战场优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美国在通信、控制、指挥、计算机、情报、侦察和监视方面拥有的优势将化为乌有。
2014年3月17日刊登的卫星照片分析报告指出,中国大陆2013年5月以研究为名发射的火箭,事实上是在试射机动式地面弹道导弹反卫星武器。
2023年7月9日19时0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3年8月9日6时53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环境减灾二号06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4年2月29日21时0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1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