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文化圈热度:27

词语文化圈拆分为汉字:

文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文字字源来历,文字演变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刺画花纹:~身。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

化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化字字源来历,化字演变

1. 化 [huà]2. 化 [huā]化 [huà]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分~。僵~。教(jiào )~。熔~。融~。潜移默~。~干弋为玉帛。。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缘。~斋。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绿~。习……

圈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圈字字源来历,圈字演变

1. 圈 [quān]2. 圈 [juàn]3. 圈 [juān]圈 [quān]环形,环形的东西:圆~。花~。~套。画~。周,周遭:跑了一~儿。范围:势力~。画环形:~阅。~点。~定。划界,围住:~地。~闭。圈 [juàn]养家畜的棚栏:……

 

查询词语:文化圈

汉语拼音:wén huà quān

词语文化圈基本解释

文化圈(cultural sphere),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描述文化分布的概念之一。它涉及的地域范围比文化区和文化区域更为广泛。

文化圈概念是由文化人类学家莱奥·弗罗贝纽斯首先提出的。弗里兹·格雷布内尔在1911年出版的《民族学方法论》一书中使用文化圈概念作为研究民族学的方法论。他认为,文化圈是一个空间范围,在这个空间内分布着一些彼此相关的文化丛或文化群。从地理空间角度看,文化丛就是文化圈。

词语文化圈在线造句

  1. 他们可以让整个文化圈守口如瓶。在美国,当时绝对没有与此相关的批评性言论。

  2. 在伦敦的布鲁姆伯利文化圈[1]在六十年前亦并没有因为其缺少世俗的历史受到多少阻碍。

  3. 流行文化圈比以往更大,而更新换代速度(流动率)也加速。

  4. 中外古代军语的比较研究——兼论对“汉字文化圈”的新认识

  5. 以亲属关系构成的娘家信仰文化圈则具有更多的民间性与世俗性。

  6. 长期以来,欧洲文化圈内相当部分人士十分反感美国的文化入侵。

  7. 如果他们属于另一种文化圈内,也不要担心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和你问候,按照他们的方式来和他们问候。

  8. 这对东亚文化圈的巩固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9. 同属亚洲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的我们,探讨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如何做好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工作,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0. 一般称之为“中国文化圈”,儒家思想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11. 究竟是什么使得这个奇怪的人物在反文化圈中具有了如此的影响力?

  12. 旅游价值湟源县地处夏都西宁文化圈和青海湖文化圈的连接点。

  13. 这是一部真正反映在当今音乐和文化圈内,到底什么正在发生的电影。

  14. 艺术欣赏者的修养有高下之分,背景有“文化圈”的差异。

  15. 济南饮食文化是中国众多饮食文化圈中一个特色鲜明,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16. 韩国与中国在地理上非常接近,生活在相同的儒教文化圈内,因此具有许多类似的女性问题。

  17. 到目前为止,西方人对于其他文化圈都倾向于只是单纯的评价作品。

  18. 由于中日两国较为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同处于汉字文化圈的缘故,两国语言中有许多同形语的存在。

  19. 名流:某精英集团的成员,尤反映在知识界或文化圈中具有影响力或较高地位的人。

  20. 这里是同一种方言的文化圈,同属传统吴文化范畴。

  21.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文化圈其他一些“得意者”和“失意者”。

  22. 汉日两语言虽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却既有共通性,又有差异性。

  23. 同人作品是一种由爱好者创作的,以畅销书、影视作品、动漫作品、和电子游戏等为蓝本所派生的在特定文化圈内交流的作品。

  24. 事实上,家族企业并非儒家文化圈所独有的现象,而是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国。

  25. 或者富达投资误入了一个由信仰禅宗的百万富翁组成的亚文化圈,这些百万富翁在175万美元这个财富门槛就能达到内心的平和?

  26. 相比之下,扇面形式针对的是中国文化圈

  27. 一种解决的办法就是从其他文化圈雇用卫士,那样的话,那些卫士就不会渴望自己行使权力。

  28. 但值得注意的是汉文化圈内少见。

  29. 当时的精英文化圈中流行着关于“两种美”的看法。

  30. 论多元文化圈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31. 清初虞山派及其诗文化圈

  32. 构建武陵经济文化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3. 试论东北亚儒家文化圈中企业伦理的特点

  34. 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圈区划的乐器标识及分类

  35. 四川客家话与亚文化圈研究

  36. 汉字文化圈内的域外汉文小说

  37. 文化圈理论与萨满教文化圈

  38. 论长三角图书馆文化圈的建设与发展

  39. 中原文化圈与20世纪河南文学

  40. 中国是世界萨满教文化圈的中心

  41. 东北亚文化圈中的俄罗斯文化

  42. 文化圈学说与文化中心论

  43. 论汉字在东亚文化圈形成中的作用及影响

  44. 三峡文化圈概说

  45. 试论唐代四大茶文化圈的积极影响及意义

  46. 中华文化圈中的新罗

  47. 论嵩山文化圈

  48. 论民俗文化圈

词语文化圈百科解释:

文化圈主要分类

  1. 拉丁文化圈

    拉丁文化圈(西方文化圈):代表天主教(以及新教各派)文化,后来突出科技文化,包括英美等世界多数国家。西方文化圈的地理范围,主要是以白种人的居住地为主,包含欧、美、纽、澳等地。

    西方文化圈的共同特色是:议会政治(政治)、实行资本主义的市场机制(经济)、中产阶级为社会上的主要力量(社会)、物质文明发达、基督教的价值观仍为主流以及重视消费与享受(文化)。

  2. 汉字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圈):代表儒学文化和后来的佛教文化,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以及以汉语作为民族语言之一的新加坡。因为中国是汉字文化圈的文化扩散中心,所以中国成为该文化圈的核心。

    而表现汉字文化圈的共同特色有:汉字、儒家思想(例如这些地方都有孔庙)、以中国律法为蓝本所制定的法律制度、中国化的佛教。

  3. 伊斯兰文化圈

    伊斯兰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代表伊斯兰教文化,包括阿拉伯国家(埃及、沙特阿拉伯等)以及信伊斯兰教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伊朗、巴基斯坦等)。

    其特色就是直到今日仍虔诚地保持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以及阿拉伯文字的使用。东南亚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有: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等等。

  4. 印度文化圈

    印度文化圈(南亚文化圈):代表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包括印度、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老挝、柬埔寨等。

    印度文化圈的特色表现在对梵文系字母的使用和印度教的宗教信仰上。

  5. 东正文化圈

    东正文化圈(东欧文化圈):代表东正教文化,主要是在俄罗斯、东欧以及巴尔干半岛等地为主。

    而东欧文化圈所展现出的主要特色有:以东正教为其宗教信仰,使用西里尔字母;而在政治方面,在苏联尚未瓦解之前,因为东欧以及巴尔干半岛地区皆受其控制,所以都倾向极权专制,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但这些现象已随着苏联的瓦解而有了改变,在政治与经济方面逐渐向西方文化圈结合、靠拢。

文化圈词语解析

奥地利学者W.施密特主张,文化圈不仅限于一个地理空间范围,它在地理上不一定是连成一片的。世界各地可以同属一个文化圈,一个文化圈可以包括许多部族和民族,是一个民族群。在一个文化丛相关的不同地带,只要有一部分文化元素是相符的,它们就同属一个文化圈,如东亚文化圈、北美文化圈等。文化圈是独立持久的,也可以向外迁移。一个文化圈之内的整个文化,包括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各个部分,如器物、经济、社会、宗教等。向外迁移的不仅是整体文化的个别部分,也可能是整个文化模式。

文化圈理论被后来的文化人类学家接受。美国学者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都认为,这个理论对于研究民族学和文化传播是很有价值的,人们可以从具有相同文化特质的那些民族中间,发现它们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渊源。北美学者在研究民族学时多用文化区域概念,而文化区域在时间和空间上过于狭小,文化圈包括较大的空间和经历持久的时间,使用这个概念便于作更深入的研究。

“文化圈”学说影响最大的国家是在德国和奥地利。以奥地利W.施密特和德国W.科佩斯为首的一派,亦称“维也纳学派”或“天主教学派”。格雷布纳和施密特的学派又合称为文化圈学派。施密特等以教会为背景,1906年创办了《人类》杂志和“人类研究所”,进行了大量的民族学调查和研究,目的在于运用民族学资料论证《圣经》中的一套世界观:原始神祇和原始一神观念是宗教的发端形式;一夫一妻制是人类最古老的家庭形式;阶级压迫和剥削以及私有财产制度自古以来便是社会的基础。他们通过这些活动从理论上维护当时受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冲击的资本主义制度,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合理的、自古就有的、永世长存的。

施密特根据格雷布纳的理论,提出种种“文化圈”。他说,最早是“一夫一妻外婚制文化圈”,其特点是:使用木质工具,从事采集和狩猎,财产私有,行一夫一妻制,信仰上帝。这一文化圈的代表,是亚非两洲的矮小黑人。由这个“原始文化圈”发展成三个“基本文化圈”:“父权图腾制高级狩猎者文化圈”、“母权制种植者文化圈”和“父权制畜牧者文化圈”。以后的人类文化是这三个“基本文化圈”传播开来而又互相结合的结果。

此外,“文化圈”还有多种划分法,如:按时代划分的原始、古代、近代等文化圈;按地区划分的塔斯马尼亚、美拉尼西亚等文化圈;按人种划分的尼格利陀、巴布亚等文化圈;按物质文化划分的澳大利亚飞去来器(见澳大利亚人)、东南亚吹箭筒等文化圈;按经济类型划分的热带丛林猎人、东非草原牧人等文化圈;按社会特征划分的图腾崇拜(见原始宗教),母权制异族通婚文化圈等等。

这一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科佩斯,早在1931年就指出过“文化圈学说的危机”,到1952年又进一步指出:“危机确实开始赤裸裸地呈现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一学派的继承人J.黑克尔和R. von 海恩-格尔登,基本上放弃了“文化圈理论”,主张研究具体的社会和文化,承认各族人民及其文化的独立发展;并开始怀疑火地人、安达曼人、阿埃塔人、塞芒人等一系列采集狩猎部落的原始性,从而对施密特以此为基础而作出的结论提出了挑战。然而,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其前辈的反科学议论,仍继续片面强调“传播”和“借用”的作用,坚持原始一神论和私有财产自古就有的学说。

如今,这一学派已完全丧失过去的影响。自从海恩-格尔登和黑克尔分别于1968年和1973年逝世后,没有再出现比较著名的代表人物。不过,这一学派积累的民族学资料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一学派的代表著作有:格雷布纳的《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民族学方法论》(1911)、《民族学与历史》(1911)、《民族学》(1923),安克曼的《非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施密特的《近代民族学及其起源、性质和目的》(1906)、《南美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13)、《民族和文化》(1924)和《民族学方法》(193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