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三足金乌热度:291

词语三足金乌拆分为汉字:

三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三字字源来历,三字演变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足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足字字源来历,足字演变

脚:~下(对对方的敬称)。~迹。~球。~坛。失~。高~(敬辞,称别人的学生)。举~轻重。画蛇添~。器物下部的支撑部分:鼎~。碗~。充分,够量:~月。~见。~智多谋。完全:~以。~色。值得,够得上:不~为凭。微不~道。增益:以昼~夜。……

金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金字字源来历,金字演变

一种化学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79,黄赤色,质软:黄~。~子。~笔。金一类的,具有光泽、延展性,容易传热和导电的固体的通称(汞除外)。:~属。五~(旧指金银铜铁锡)。合~(两种或多种金属混合而成的金属)。~文(铸或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

乌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乌字字源来历,乌字演变

指“乌鸦”:~白马角(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飞兔走(喻日往月来,时间流逝)。~合之众。黑色的:~亮。~云。无,没有:化为~有。文言疑问词,哪,何:~足道哉?古同“呜”,呜乎。姓。……

 

查询词语:三足金乌

汉语拼音:sān zú jīn wū

词语三足金乌基本解释

三足金乌,亦称“金乌”、“踆乌”、“阳乌”、“太阳鸟”、“三足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鸟名,为日中生有三足的乌鸦演化。三足金乌是传说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鸟,一说为盘古左眼所化,一说为帝俊之子。在古代神话里,红日中央有一只黑色的三足乌鸦,黑乌鸦蹲居在红日中央,周围是金光闪烁的红光,故称金乌。金乌形象原是二足,西汉后期演变为三足,详见马王堆汉墓一号墓T型帛画右上角太阳中的二足金乌。旧时民间传说在远古的天上原先一共有十日,即十只三足金乌,灼热笼罩得人间大地干旱,使得百姓人民难以安生,后被一个叫后羿的神人用神弓神箭一连射下九只,因此留下了独一无二之日,这就是经典的“后羿射日”神话故事,还有“夸父追日”、“日月潭传说”等与太阳有关的著名神话。

词语三足金乌在线造句

  1. 网络
  2. three-legged Golden Crow that lives in the sun

词语三足金乌百科解释:

三足金乌起源

传说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鸟。有三足鸟,即青鸟。《河图括地图》:“昆仑在若水中,非乘龙不能至。有三足神鸟,为西王母取食。”

省称“三足”,亦称“三趾”。传说中祥瑞之鸟。国有道则现。其说始见于汉。《东观汉记·章帝纪》:“三足乌集沛国,白鹿、白兔、九尾狐见。”

又名三足乌、三足鸟,神话中说,太阳里有金黄色的三足乌鸦,古代人们就把“金乌”作为太阳的别名,也称为“赤乌”、“三足鸟”。如唐朝韩愈诗:“金乌海底初飞来”(太阳刚从海底冲出来);白居易诗:“白兔赤乌相趁走”(月亮和太阳互相追赶)。古人还有以“乌飞兔走”比喻日子过得快。传古代人看见太阳黑子,认为是会飞的黑色的鸟——乌鸦,又因为不同于自然中的乌鸦,加一脚以辨别,又因与太阳有关,为金色,故为三足金乌。

亦称“踆乌”、“阳乌”。神话传说中神鸟名。居于日中,有三足。其说始见于汉。《玄中记》:“蓬莱之东,岱舆之山,上有扶桑之树,树高万丈。树颠有天鸡,为巢于上。每夜至子时则天鸡鸣,而日中阳鸟应之;阳鸟鸣则天下之鸡皆鸣。”传说此鸟为日之精,居日中。汉代画像砖上常有三足乌,居于西王母座旁,为其取食之鸟,或说即青鸟。

三足金乌文献

《洞冥记》卷四:“(汉武帝)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东北有地曰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乌数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驭,以手掩鸟目,不听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鸟兽食此草则美闷不能动矣。’”

《艺文类聚》卷一百引《黄帝占书》:“日中三足乌见者,大旱赤地。”后因以指日。

《河图括地图》:“昆仑在若水中,非乘龙不能至。有三足神鸟,为西王母取食。”

汉代王充《论衡·说日》:“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

《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汉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

《春秋元命苞》:“日中有三足乌。”故太阳也叫作三足乌或金乌。又西王母有三足乌,是替西王母取食的青乌。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西王母]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

张守节正义引张揖曰:“三足乌,青鸟也,主为西王母取食。”后亦因以借指日。

唐代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莲花交以响共命鸟,金榜双回三足乌。”仇兆鳌注引黄生曰:“三足乌,即日也。”

宋陆游《月夜短歌》:“明星虽高未须喜,三足阳乌生海底。”

根据《山海经》等古籍的记述,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是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它们既有人与神的特征,又是金乌的化身,是长有三足的踆乌,会飞翔的太阳神鸟。如《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海外东经》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也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便是对十日神话传说的记述。《淮南子·精神篇》中说“日中有踆乌”,郭璞注解说“中有三足乌”,则是对太阳为金乌化身的说明和解释。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每天早晨轮流从东方扶桑神树上升起,化为金乌或太阳神鸟在宇宙中由东向西飞翔,到了晚上便落在西方若木神树上,这表达了融化于神话之中古代对日出日落现象的观察和感受。

《山海经》中又有关于三青鸟与五彩鸟的记述,同样是非常奇妙的神鸟。如《西山经》说“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大荒西经》说,大荒之中,西有王母之山,“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骛,一名曰少黧,一名曰青鸟”;又说“有五彩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海内北经》说“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这些记述中的三青鸟与五彩鸟都非同凡响,也是古代先民崇鸟观念的反映。《山海经》中虽未见“使三鸟”之说,但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已含役使之意,而且三青鸟与五彩鸟皆是三只。袁珂先生认为,通过这些记述可知,“三青鸟者,非宛转依人之小鸟,乃多力善飞之猛禽也”。金沙遗址出土青铜有领璧形器上的三只神鸟,那华美的冠尾和矫健的飞翔之态,是否也与上述的神话传说有关呢? 

值得提到的是,为西王母取食的三青鸟,在宋本中作“三足乌”。《史记》载司马相如《大人赋》中也说“亦幸有三足乌为之(西王母)使,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还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河图括地象》中也说“有三足神乌,为西王母取食”。所以郭璞认为三青鸟即为三足乌。袁珂先生亦持相同看法,认为此说有理。我们知道,《淮南子·精神篇》中说的“日中有踆乌”,即为三足乌,又称为阳乌或金乌,被认为是日之精魂。古籍《洞冥记》中则又说三足乌是羲和役使的日驭。由此可知,它们实际上都是太阳神鸟,属于十日神话与太阳崇拜观念母题范围内的不同传说。这里附带要提到西王母神话传说的起源传播,其中浓郁的巫术色彩、复杂的精神内涵(如魂归天门观念、升天成仙思想、龙虎座透露的图腾崇拜意识和信仰习俗,以及三足青鸟的特殊象征含义等等),都与古蜀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后羿射日的神话

根据《山海经》等古籍的记述,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是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它们既有人与神的特征,又是金乌的化身,是长有三足的踆乌,会飞翔的太阳神鸟。如《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海外东经》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也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便是对十日神话传说的记述。《淮南子·精神篇》中说“日中有踆乌”,郭璞注解说“中有三足乌”,则是对太阳为金乌化身的说明和解释。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每天早晨轮流从东方扶桑神树上升起,化为金乌或太阳神鸟在宇宙中由东向西飞翔,到了晚上便落在西方若木神树上,这表达了融化于神话之中古代对日出日落现象的观察和感受。 

历史上有一个大羿,一个后羿,均出自东夷,前者是帝尧时人物,后者是夏太康时期人物。

传说蚩尤被杀之后,东夷各部落方国又陷于长期的内战之中,烽火连天,民不聊生。大羿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临危受命,担负起统一东夷各部族的历史使命。《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今本《山海经》不见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古本中有记载。唐人成玄英《山海经·秋水》疏引《山海经》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该九日当为九黎或多个部落方国的代名词。宋代类书《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经》云:“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说明古本《山海经》中有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在后来失落了。

三足金乌三足鸟的考古

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有领璧形器,上面刻画的三只神鸟也是典型的长颈单足、羽尾华丽、展翅绕日飞翔之态,显而易见就是对太阳神话传说中三足乌的一种形象表现。从时代的承袭演变关系来看,正是古代蜀人这些含义丰富、构思绝妙的图像,对后世的图案纹饰产生了积极而久远的影响。不仅战国与秦代的铜镜上有三鸟环日图,汉代瓦当上有绕日飞行的三鸟纹,而且在汉代画像石《羿射九日》图中刻画的栖息于扶桑神树上的也是三足金乌,可知这在古人心目中皆是对三足乌最为生动的表现。

关于三足鸟,人们一直都很疑惑。常言道:三只脚的鸡难找,两条腿的人到处是。为什么偏偏中国神话里却出现这种三足的鸟呢?并且这种鸟还在太阳里,古神话称为三足乌,这种三足的乌鸦在汉代的画像里有其形象:黑黑的鸟长着三条一样长的腿。关于鸟为什么是三条腿,我见到一位搞生殖崇拜的专家的著作里说,三足鸟是男性崇拜,另外的那条腿就是男根。鸟在民间骂人的话里就是男性生殖器。这些解释都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我在看到这幅东周时期的三足鸟后,不再这样认为了。 我认为三足鸟其实是青铜雕塑为了稳定的一种设计。两条腿的鸟很难站稳,于是,雕塑艺术家便设计了一条腿稳定整个结构。东周时期的宫廷或者诸侯国里的这些雕塑展示出来后,时间一长,青铜雕塑衰败,人们也忘记了它的功能,在汉代,青铜艺术已经式微,人们便把三足鸟当作传世神物,加上本来就存在的鸟崇拜,三足鸟于是加入了神鸟系列,成为一个神秘的亮点。古人其实没有问为什么,神就是那样。我们把它解释为男根,有点泛性化。我们也不能一见到鸟就是性。

三足金乌太阳黑子关系

东汉王充在《论衡·说日》中说:“日中有三足乌。”此“日中神禽”或认为“指日之精”(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笔者认为,“三足乌”实指“太阳黑子”。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肉眼观测到的太阳表面层——上出现的巨大漩涡状气流,是太阳活动最明显的特征。因温度比周围低1000-2000℃,显得暗淡而得名。黑子形状不很规则,以圆形或椭圆形居多,有时单个出现,有时成对或成群出现。其寿命长短不一,多数出现几天到几十天,短的只有几小时,少数长的能够维持几个月,甚至1.5年。此生彼灭,时多时少,平均周期约为11年。

说“‘三足乌’实指‘太阳黑子’”,是因为——首先,“三足乌”的“乌”色与“黑子”的“黑”色相同。清著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鸟’字点睛,‘乌’则不,以纯黑故不见其睛也。”其次,“三足乌”的形状与“黑子”类似。《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东汉高诱注:“踆,犹‘蹲’也,即三足乌。”《说文·立部》:“竣,偓竣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偓者,倨之误字;倨者,踞之借字也,实与‘蹲’同。字亦作‘踆’。”因为“太阳黑子”看起来虽像“乌”,但其“趾”不显,“以圆形或椭圆形居多”,“犹‘蹲’也”,故谓之“踆”。言“三足”,是表其“奇”,仅像“乌”而已。第三,“三足乌”的“行为”与“黑子”的变化相似。清张英、王士禛等纂的《渊鉴类函》载:“《春秋元命苞》曰:日中有三足乌。乌者,阳精。其偻呼也(‘偻呼’,温润生长之言——原注)。”《篇海类编·身体类·足部》:“踆,退也,止也,伏也。亦作‘竣’。”《玉篇》:“竣,退伏也。”“三足乌”的“踆”——“退也,止也,伏也”及“偻呼”——“温润生长”,与“黑子”的“此生彼灭,时多时少”的变化相应。第四,“三足乌”与外围的关系与黑子同:均为“金”色。“三足乌”居“日中”,其外围是“金”光闪烁的“日盘”,故又称“金乌”。“黑子”周围因是“金灿灿”的,所以“黑子”的四周也是“金”色的。最后,“三足乌”的“生”和“死”与“黑子”的出现和消减及其产生的影响同功效。《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可见,当时天气非常炎热干旱。在这种情况下,“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坠其羽翼”(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引《淮南子》(今本无))。“十日并出”,可能隐指“黑子”“成群出现”(因“黑子”“时多时少”,而古人又不明真相,故以为日中“三足乌”(黑子)数量不同时,即为不同的“日”)。“十”言极多。这样,“日中九乌皆死,坠其羽翼”,当指“黑子”消减。研究表明,在中纬度地区(尧的活动范围属此),太阳黑子峰值年比谷值年雨量较少,因而干燥;而在“干燥地区”,温度又较高(见(美)J·R·Herman和R·A·Godberg《太阳·天气·气候》P52,P55)。因此,“十日并出”的黑子峰值年必然是“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的;当黑子消减(“日中九乌皆死,坠其羽翼”)时,定然是“大地酷暑消尽,万木复苏,百姓重新耕种”(《彩图神话词典》“羿射十日”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羿射落“九日”后所余下的一“日”,则应为“黑子”很少或无“黑子”的“太阳”。

综上,“三足乌”当指“太阳黑子”。之所以人们将“三足乌”和“羿射十日”作为神话视,是因为神话是最早的解释系统。屈原在《天问》中所“问”的“羿焉弓毕日?乌焉解羽?”,虽是“上下而求索”的态度,但那时的人尚不具备“求索”该问题的真知。或许有人会问:王充“说”“日中有三足乌”时,先人是否业已发现和观测过“黑子”呢?回答是肯定的。据《汉书·五行志》载,公元前28年5月10日,“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是世界上公认的太阳黑子的最早观测记录。而王充生活于公元27-约97年;他出生时距《汉书》记载的黑子的出现时间已有55年之久。 中国古代的太阳精灵、也被看作太阳运行的使者。中国古代传说太阳中居住着三足鸟,人们敬仰太阳,三足鸟也被作为祥瑞的象征来崇拜。据说由于三足鸟一共有十只,不停地在天空中运转,导致地上遭受旱灾和灼热的煎熬。尧帝命令后羿将所有三足鸟射杀,结果后羿射落九只、留下一只,从此太阳只有一个并且在傍晚落下。也有说法称三足鸟是服侍西王母的精灵。

古文记载

夏王使羿射于方尺之皮①,径寸之的②。乃命羿曰:“子射之,中③,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④。”

羿容无定色⑤,气战于胸中⑥,乃援弓而射之⑦,不中,更射之,又不中。

夏王谓傅弥仁曰⑧:“斯羿也⑨,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 则不中的者,何也?”傅弥仁曰:“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人能遗其喜惧⑩,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选自《苻子》)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选自《淮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