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蓝斑条尾魟热度:319

词语蓝斑条尾魟拆分为汉字:

蓝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蓝字字源来历,蓝字演变

用靛青染成的颜色,晴天天空的颜色:~盈盈。蔚~。~本。~图。植物名,品种很多,如“蓼蓝”、“菘蓝”、“木蓝”、“马蓝”等。古同“褴”,褴褛。姓。……

斑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斑字字源来历,斑字演变

一种颜色中夹杂的别种颜色的点子或条纹:~点。~纹。~斓。雀~。~秃。~白。~竹。~驳(色彩错落)。管中窥豹,可见一~(喻从看到的一部分,推测全貌)。……

条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条字字源来历,条字演变

1. 条 [tiáo]2. 条 [tiāo]条 [tiáo]植物的细长枝:枝~。柳~儿。荆~。泛称条形的东西:~子。面~儿。便(biàn)~儿。金~。铁~。细长的形状:~形。~纹。~案。~几(jī)。~凳。~幅(直挂的长条字画)。苗~。身~……

尾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尾字字源来历,尾字演变

1. 尾 [wěi]2. 尾 [yǐ]尾 [wěi]鸟兽虫鱼等身体末端突出的部分:~巴。~鳍。鸟~。末端:排~。船~。~声。~骨。~灯。~数。~音。结~。扫~。虎头蛇~。在后面跟:~随。~追。量词,指鱼:三~鱼。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尾 [y……

魟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魟字字源来历,魟字演变

〔~鱼〕身体扁平,略呈圆形或菱形,软骨无鳞,胸鳍发达,如蝶展翅,尾呈鞭状,有毒刺。生活在海底。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尖嘴魟、赤魟、燕魟等。……

 

查询词语:蓝斑条尾魟

汉语拼音:lán bān tiáo wěi hóng

词语蓝斑条尾魟基本解释

蓝斑条尾魟(学名:Taeniura lymma)是魟科、条尾魟属鱼类。身体扁平,胸鳍发达巨大,身体看起来像一个圆盘,体盘亚圆形,长比宽稍大。吻端微突。眼间隔比吻长稍小。唇褶不发达。牙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口底具细小乳突2-5个。腹鳍略呈长方形,后缘平直,伸越胸鳍后端。尾背面中部具1尾刺,边缘具小锯齿,尾下方具1无鳍条皮褶体光滑,尾稍粗糙。背面暗褐色,具许多不规则蓝色圆斑。蓝斑条尾魟为近海暖水性底栖鱼类,栖息于热带海岸的大陆架上和珊瑚礁附近,水深为1-20米。昼伏夜出,以隐藏在沙石海底的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食。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等热带海域,包括红海和东非,北至日本,南至澳大利亚北部、所罗门群岛。在澳大利亚,从西澳大利亚州的中部海岸到北热带,再到新南威尔士州的北海岸都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台湾海域及南海海域。(概述图参考来源:)

词语蓝斑条尾魟百科解释:

蓝斑条尾魟动物学史

蓝斑条尾魟最初是由福尔斯克(Forsskål)于1775年描述并命名为Raja lymma。后来更名为Taeniura lymma(Forsskål 1775)。属名Taeniura源自拉丁文“taenia”(意思是“条带”)和“oura”(意思是“尾巴”,指的是尾巴的颜色)。

蓝斑条尾魟形态特征

蓝斑条尾魟体长最大达70厘米,圆盘宽度为30厘米。身体扁平,胸鳍发达巨大,身体看起来像一个圆盘,体盘亚圆形,长比宽稍大。吻端微突。眼间隔比吻长稍小。唇褶不发达。牙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口底具细小乳突2-5个。腹鳍略呈长方形,后缘平直,伸越胸鳍后端。尾背面中部具1尾刺,边缘具小锯齿,尾下方具1无鳍条皮褶体光滑,尾稍粗糙。

背面暗褐色,具许多不规则蓝色圆斑。在椎间盘的背面有大的明亮的蓝色斑点。尾巴两边都有蓝色的条纹。腹面均匀白色。

蓝斑条尾魟近种区别

蓝斑条尾魟可能与古氏魟(Dasyatis kuhlii)混淆,后者也生活在珊瑚礁的近海。然而,古氏魟的区别在于它的圆盘棱角分明,尾巴更细。

蓝斑条尾魟栖息环境

蓝斑条尾魟为近海暖水性底栖鱼类,栖息于热带海岸的大陆架上和珊瑚礁附近,水深为1-20米。

蓝斑条尾魟生活习性

习性:蓝斑条尾魟和大多数魟一样,它们利用巨大的胸鳍,以波浪状方式摆动这个圆盘的两侧来游泳。像是在海里“飞行”。泳能力不强,游泳速度也不快,游泳的样子看起来很悠闲自在。发达的胸鳍令它们的身体看起来呈圆盘状,长长的尾箱螫针,用来防卫。

摄食:蓝斑条尾魟昼伏夜出,以隐藏在沙石海底的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食。每当涨潮的时候,会成群进入浅沙海域去吃软体动物,如蠕虫、虾蟹等,退潮时回到洞穴、岩底找庇护所。常常将身体半埋于沙中以此来躲避捕食者的侵袭。

蓝斑条尾魟分布范围

海域: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等热带海域,包括红海和东非,北至日本,南至澳大利亚北部、所罗门群岛。在澳大利亚,从西澳大利亚州的中部海岸到北热带,再到新南威尔士州的北海岸都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台湾海域及南海海域。

国家:美属萨摩亚、澳大利亚、巴林、库克群岛、厄立特里亚、斐济、法属波利尼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肯尼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缅甸、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纽埃、诺福克岛、阿曼、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皮特凯恩群岛、卡塔尔、萨摩亚、沙特阿拉伯、塞舌尔、新加坡、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斯里兰卡、苏丹、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托克劳、汤加、图瓦卢、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夏威夷群岛)、瓦努阿图、越南、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也门。

蓝斑条尾魟繁殖方式

蓝斑条尾魟的繁殖方式是卵胎生,胚胎最初以卵黄为食,然后通过间接吸收富含粘液、脂肪和蛋白质的子宫营养物质,从母亲那里获得额外的营养。雌性的妊娠期为4-12个月后,每胎最多可生7胎。这些幼鱼具有与成鱼相似的标记,包括特征性的蓝色斑点。

蓝斑条尾魟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5年 ver 3.1)——近危(NT)。

蓝斑条尾魟主要价值

蓝斑条尾魟被底拖网捕捞。肉供食用。

蓝斑条尾魟也被商业渔业和休闲渔民作为猎用鱼捕获。尽管在圈养中往往不太好,但是也很受海洋水产养殖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