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网是免费的在线辞海新华字典查询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
查字网为您提供包括汉字源流、汉字字源、字形演变等查询,收录词语超过40万条,提供汉语词组解释、反义词、近义词、汉字组词造句等内容。
欢迎您使用查字网汉字字源字典查询汉字流源、字源字义及字源演变,我们将继续丰富和完善字源网字典,以便为您提供更好地帮助和服务。
查字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243号
词语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拆分为汉字:
成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成字字源来历,成字演变
做好,做完:~功。完~。~就。~事。~交。~立。~婚。~仁(儒家主张的成就仁德)。~人之美。玉~其事。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形。~性。~人。自学~才。蔚然~风。变为:长~。变~。可以,能行:~,就这么办。称赞人能力强:他办事麻利,真……
都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都字字源来历,都字演变
1. 都 [dū]2. 都 [dōu]都 [dū]大都市:~市。~会。通~大邑。一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的地方,京城:首~。国~。京~。建~。美好:“雍容闲雅,甚~”。~丽。~雅。总:~为一集。居:“~卿相之位”。古代称头目、首领。姓。都 [……
大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大字字源来历,大字演变
1. 大 [dà]2. 大 [dài]3. 大 [tài]大 [dà]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规模广,程度深,性……
熊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熊字字源来历,熊字演变
哺乳动物,体大,尾短,四肢短而粗,脚掌大,能直立行走,也能攀树,种类很多,有“棕熊”、“白熊”、“黑熊”等:狗~(即“黑熊”)。~掌。~白(熊背上的脂肪,白色,珍贵食品)。~胆(熊的胆,可入药)。~包(喻无能的人,废物)。方言,指斥责:挨了……
猫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猫字字源来历,猫字演变
1. 猫 [māo]2. 猫 [máo]猫 [māo]哺乳动物,面呈圆形,脚有利爪,行动敏捷,会捉老鼠。方言,躲藏。猫 [máo]〔~腰〕弯腰。亦称“毛腰”。……
繁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繁字字源来历,繁字演变
1. 繁 [fán]2. 繁 [pó]繁 [fán]复杂:~杂。~乱。删~就简。~难。~嚣。多:~多。~重(zhòng )。纷~。频~。~星。~忙。~芜。~博。兴盛:~茂。~荣。~华。生物增生新个体:~殖。~育。~衍。繁 [pó]〔~台〕中……
育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育字字源来历,育字演变
1. 育 [yù]育 [yù]生养:~龄。节~。生儿~女。养活:~婴。哺~。培~。抚~。养~。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德~。智~。体~。美~。教书~人。……
研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研字字源来历,研字演变
1. 研 [yán]2. 研 [yàn]研 [yán]细磨(mó),碾:~磨。~药。~墨。深入地探求:~究。钻~。~京练都(dū)(晋代左思作《三都赋》构思了十二年,后遂用“研京练都”形容经年累月地构思文章)。研 [yàn]古同“砚”,砚台……
究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究字字源来历,究字演变
推求,追查:研~。推~。讲~。追~。深~。有案必~。极,到底:~竟(a.到底,如“~~想干什么?”b.结果,如“大家都想知道个~~”)。终~。……
基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基字字源来历,基字演变
建筑物的根脚:~石。~础。奠~。根本的,起始的:~本。~业。~层。~点。~准。根据:~于。化学上化合物的分子中所含的一部分子原子被看作是一个单位时,称作“基”:~团。~态。氨~。羧~。……
地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地字字源来历,地字演变
1. 地 [dì]2. 地 [de]地 [dì]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心说。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质。~壳。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下。地球表面的土壤:土~。田~。~政。~主。地球上的一个区域……
查询词语: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汉语拼音:chéng dū dà xióng māo fán yù yán jiū jī dì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熊猫大道1375号,距市中心10公里,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30余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大熊猫迁地保护基地、科研繁育基地、公众教育基地和教育旅游基地。基地占地面积1000亩。作为“大熊猫迁地保护生态示范工程”,以保护和繁育大熊猫、小熊猫等中国特有濒危野生动物而闻名于世。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在成都动物园饲养、救治、繁育大熊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97年,建立开放实验室。2019年基地接待中外游客超900万人次。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基地总面积达3570亩,其中扩建区面积为2535亩。基地以造园手法模拟大熊猫野外生态环境,大熊猫产房、熊猫饲养区、科研中心、熊猫医院分布有序,若干处豪华熊猫“别墅”散落于山林之中。扩建区充分遵循并沿用原始地形地貌,利用山体冲沟及溪流形成山地溪谷多层次景观带;根据熊猫主题特点,将项目总体划分为多个区域。截至2020年末,大熊猫种群数量达215只,是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
1995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500佳”称号。
2006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被评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2022年1月,入选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
A 11-year-old panda named "Qizhen" gave birth Friday to a pair of twin cubs in the Chengdu Research Base for Giant Panda Breeding.
6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名为“奇珍”的11岁大熊猫诞下一对龙凤胎。
And they visit panda conservation center to see the biggest herd of the most lovable animals in the world.
他们游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看到世界上最可爱动物的聚集群。
Wild birds and their protection in Chengdu Research Base of Giant Panda Breeding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野生鸟类观察及其保护初探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在成都动物园饲养、救治、繁育大熊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世纪80年代,邛崃山系冷箭竹开花枯死,一部份大熊猫因缺食饥饿而被救护集中到成都动物园。
为了加强对病饿大熊猫的救治管理,将大熊猫的教育展示功能与救护研究功能分离,强化大熊猫科学研究,提高大熊猫繁育水平,1987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决定建立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并与成都动物园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1990年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与成都动物园分成了两个独立的实体单位。
1987年3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破土动工,经过3期工程建设,先后修建了大熊猫兽舍、运动场、饲料室、实验室、兽医院,以及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
1997年,由国家计划委员会、成都市计划委员会、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共同资助1100多万元建立开放实验室。
2000年,在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系统率先开展公众保护教育工作,成立科普教育部。
2001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与四川大学合作开展研究与实验,增强科技力量,提高技术水平。
2003年,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
2011年6月7日,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全球科思基金会联合创办的“大熊猫保护生物学国际研究中心”在成都成立。
2014年10月1日,“熊猫谷”对外试开放。
2015年4月20日,“熊猫谷”正式对外开放。
2018年,实验室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成立。
2019年4月,与等8家单位联合发起西南旅游景区联盟。
2022年1月1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扩建区预开园试运行暨环城生态公园绿道贯通活动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举行。上午11时,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扩建区开门迎客。
2022年9月21日,经过为期半个月的闭园,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全面清洁消杀、环境检测合格后,恢复对外开放。
2022年9月28日早上9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太阳产房里,13只2022级新生大熊猫宝宝被奶爸奶妈们抱着集体亮相。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基地总面积达3570亩,其中扩建区面积为2535亩。基地以造园手法模拟大熊猫野外生态环境,大熊猫产房、熊猫饲养区、科研中心、熊猫医院分布有序,若干处豪华熊猫“别墅”散落于山林之中。扩建区充分遵循并沿用原始地形地貌,利用山体冲沟及溪流形成山地溪谷多层次景观带;根据熊猫主题特点,将项目总体划分为冒险溪谷区、无限山丘区、宝藏湖泊区(熊猫基地老园区)、探索密林区、英雄农场区、科研办公区等区域。其中,“无限山丘”包含“旭日馆”“映日馆”“云日馆”“胜日馆”4个大熊猫馆舍,“冒险溪谷”包含“山月馆”“云月馆”“秋月馆”“望月馆”“明月馆”“江月馆”“揽月馆”7个大熊猫馆舍。
截至2020年末,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大熊猫种群数量达215只,是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且种群遗传质量、种群内个体健康状况和行为健康状况均良好。
成都大熊猫博物馆始建于1992年,2019年8月新馆开始布展建设,并于2021年3月3日正式对外开放。是一个具有科普、公众教育、展示、展品收藏、保护和学术研究功能的国际化、现代化的博物馆。整个博物馆设计的主题体现“人·大熊猫·自然和谐”的精神,通过互动体验、场景复原、沉浸式游览等方式,让公众在参观、娱乐的同时了解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激发环境保护及动物保护意识、启迪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成都大熊猫博物馆建筑面积7179平方米,展示面积4342平方米,分为熊猫前传、竹林隐士、发现熊猫、濒危年代、保护之路、生态家园、创享未来七个主展区,建有一个3D影院和一个穹幕影院,是全球第一个以大熊猫为主题的互动体验专题博物馆。
熊猫科学探秘馆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以“熊猫研究基地概览”“神秘的大熊猫”“熊猫的恋爱与婚配”“熊猫的遗传探秘”“生命的摇篮”“熊猫和它的伙伴们”六个方面为展示主题,从科学、专业的角度,向中外游客展示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展示载体及展示方式上,引入了国际最新的展示设计理念和高科技展示方式,采取以多媒体展示为主,大幅展板导视为辅的方式,用40个触摸屏,向游客分别介绍了大熊猫繁殖、遗传、营养、内分泌等知识,游客只需轻轻动手触摸,信息量丰富的多媒体电脑显示屏,便将大熊猫的奥秘生动展示在了游客面前。同时,该馆还特别注重游客“探秘”的心理需求,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增加了许多富有互动性与参与性的内容,以期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熊猫塔高69.8米,共9层。塔形如雨后春笋,楼层空间采用芙蓉花为指引。熊猫塔是成都新的制高点,可以俯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全貌,是成都新的地标性建筑和网红打卡地,和“339”两两相对,并与金融城双子塔南北相望,形成“南有双子塔、北有熊猫塔”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格局。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 “熊猫谷”,占地2004亩,坐落于都江堰市玉堂镇马家沟,毗邻都江堰千年水利工程和道家圣地青城山,距成都市50公里,离都江堰市区约3公里。从成灌高速、轻轨,赵公山至青城山环山大道均可到达。该处自然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拥有700余种动植物,是天然的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中餐厅坐落于美丽的天鹅湖畔东南侧,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拥有上下两层楼大小包间7间,可同时容纳200余人就餐,是一家竹文化特色餐厅,室内装饰与菜品、餐具无不体现中国大熊猫文化。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玫瑰苑西餐厅位于天鹅湖东岸,占地面积200余平方米,拥有露天圆桌16桌、室内卡座20余座,可同时容纳200余人就餐。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熊猫时光咖啡屋位于大熊猫魅力剧场旁,室内占地面积130余平方米,室外占地面积370余平方米,拥有室内卡座12桌,可容纳50余人;室外圆桌23桌,可同时容纳80余人。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奇一餐吧坐落于美丽的天鹅湖旁。餐吧全木质结构,拥有露天座位80余座,室内卡座20座,可同时容纳100余人就餐。并在奇一餐吧附近设立熊猫饮食及熊猫奶茶,方便游客购买小吃、饮品等。
1995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500佳”称号。
1998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被世界旅游组织评估为与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齐名的又一个传奇世界。
2001年12月,实验室正式获批为“濒危动物繁殖与保护遗传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2007年,实验室获批“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014年9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被授予“全国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2006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被评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
2017年12月6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被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20年12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2021年6月10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入选全国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公布的2021年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名单。
2022年3月,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管理的副局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设主任1名(副局级),专职副书记1名(正处级),副主任4名(正处级);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设机构6个,分别为:党群综合部、动物保护研究部、动物饲养管理部、动物疫病防控部、文旅发展部、都江堰野放繁育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
"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拟着力开展四个方向研究: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与管理;饲养与繁育;遗传资源与种群保护;重大疾病预防与控制。
科研队伍
实验室由魏辅文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侯蓉研究员担任实验室主任,张修月教授担任实验室副主任。固定人员113名,包括博士28名(其中3名在读),硕士40名;管理人员19名;通过劳务外包服务引进科研助理32人;通过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方式引进2名院士,博士后6名(在站博士后3名),国际专家8名担任研究团队高级科学顾问。
科研设备
在硬件方面,实验室拥有6000平方米的实验、办公平台及总面积达227万平方米的三个野化放归基地。实验室有实验仪器1090台,总价值约3000万元。
研究成果
2012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繁殖生物学研究团队首次分离并培养了大熊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截至2017年末,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运用该技术成功建立了包含7只大熊猫个体(其中3只已死亡)的骨髓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
截至2021年6月末,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精子库共储存50余只大熊猫个体(其中20只个体已死亡)的细管冻精7200多支,颗粒冻精1400多颗,是全球最大的大熊猫精子库。
截至2022年2月,实验室共取得各级科研成果和荣誉7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成果1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26项,市级科技成果32项。在国际国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国家专利47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6项,制定地方标准2项。
出版专著
书名 | 主编 | 出版社 |
---|---|---|
大熊猫--生物学、兽医学与管理 | David E. Wildt、张安居、张和民、 Donald L. Janssen、Susie Ellis | 剑桥大学出版社 |
大熊猫繁殖与疾病研究 | 冯文和、张安居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大熊猫迁地保护理论与实践 | 张志和、魏辅文 | 科学出版社 |
圈养大熊猫研究进展 | 张志和 | 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野生动物寄生虫病学 | 杨光友、张志和 | 科学出版社 |
97成都国际大熊猫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张安居、何光昕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大熊猫及金丝猴 扭角羚 梅花鹿 白唇鹿 小熊猫 麝 文献情报 | 刘天成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基于对保护形势和保护教育的深刻认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中国动物园系统中率先引入了国外较为先进的保护教育理念和方式,于2000年在中国成立了科普教育部,并逐步配备了工作人员32人,其中专职科普教员20人,外籍环境教育专家1人,是中国动物园系统成立最早、最大的教育部门,开创了在中国濒危动物保护科研机构设立科普教育部门的先河。多年以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一直与国外动物园和环境教育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理念,努力提高团队教育水平。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同美国亚特兰大动物园、美国丹佛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旅游学院、英国切斯特动物园等开展了一系列人才培养项目。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中国最早开展大熊猫长期国际合作研究的单位,先后与日本、美国、西班牙、法国、加拿大、德国、丹麦建立了“大熊猫长期国际合作繁殖计划”。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熊猫大道1375号,距市中心10公里,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30余公里。
每日开放运营时间为上午07:30—下午18:00;售票、验票时间为上午07:30—下午17:00。
55元/人;半价27元/人。
讲解服务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入口处设有讲解服务站,对进一步了解大熊猫知识的游客提供优质的讲解服务。讲解服务站拥有专职讲解员11名,其中本科学历11人,达标率100%。其中英语讲解员7人,占讲解员总体人数的64%,可为中外游客提供中英双语讲解服务。另外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还提供动植物专家为游客讲解。
便民服务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游客中心一楼大厅设有便民服务设施,可向中外游客免费提供微波炉加热、饮用冷热水、寄存服务、婴儿车、轮椅、手杖、雨伞、针线包、便民服务箱等便民服务。
游客服务中心设有休息椅与书报栏,可供中外游客休憩,并设有母婴室为亲子提供便利服务,另设有充电装置供游客手机续航。
医疗服务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熊猫铜像旁专为游客设立了医务室(急救站),位置明显,有专职医护务人员,备有日常药品 、救护担架等,基础设施设备齐全,应急处理能力强。在景区各类指示牌、园区内大地图、游客中心、门票以及电子地图上都明示了救援电话并与附近“核工业部成都416医院”签订了运送协议。
地铁+摆渡车
乘坐成都地铁3号线到达熊猫大道站。从D口出站,步行10米,乘坐景区直通车至成都熊猫基地南大门,票价为2元;返回时,在直通车下车点乘车可返回地铁站。
可乘坐成都地铁3号线到达军区总医院站,从B口出站,往玉垒路口前行280米到达景区摆渡公交站点,乘坐景区摆渡车至成都熊猫基地西大门,票价为2元;返回时,在摆渡车下车点乘车可返回地铁站。
乘坐景区直通车在春熙路和熊猫基地西大门之间往返,途径宽窄巷子、北大街、地铁熊猫大道站,票价为5元,支持扫码购票,次数卡、老年卡、学生卡无效。
飞机/火车
外地游客抵达成都双流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以及火车东站、火车北站后,均可乘坐成都地铁换乘3号线,按照上述“地铁+摆渡车”方式前往和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