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

字源查字:咄繁体字:咄字拼音:duō咄字注音:ㄉㄨㄛ


咄字偏旁部首:部外笔画:5笔画总数:8五笔86版:kbmh


五笔98版:kbmh仓颉号码:ruu咄字结构:左右结构咄字五行:火


四角号码:62072郑码查询:jzzigb2312码:DFCDBig5编码:A946


國語小辭典uci-code:U+5484首尾分解:口出部件分解:口出


咄造字法:形声;从口、出声咄异体字:嚉

笔顺编号:25152252

笔顺读写:竖折横折竖竖折竖

词条已被关注:46617次,词条更新时间:2025-01-19

咄字字源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字形演变


說文‧口部

曹操宗族墓磚(隸)
東漢

楷書

咄字新旧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咄
中国大陆
台湾 咄
台湾
香港 咄
香港
日本 咄
日本
韩国 咄
韩国
旧字形 咄
旧字形

咄字六书源流

咄字六书源流
咄-L26259

咄字说文字源

咄字说文字源
咄-S00951

咄字字源字典

咄字字源字典
咄-字源字典

汉字源流字典,收集了五千多幅汉字字源图片。

咄字基本解释

  1. 〔~~〕表示惊怪,如“~~怪事。”

  2. 表示呵叱:“~!你这光棍!那么简单”。

咄字笔顺


duō


横折


竖折/竖弯



竖折/竖弯

咄字详细解释

  1. (形声。从口,出声。本义:呵叱声) 同本义 [tut-tut]

    咄,相调也。——《说文》

    咄,相诃也。——《字林》

    咄,啐也。——《苍颉篇》

    咄!口无毛。——《汉书·东方朔传》。注:“叱咄之声。”

    郭舍人疾言骂之曰:“咄!老女子!何不疾行!”——《史记》

    咄!你是个破落户。——《水浒传》

  2. 又如:咄叱(呵责);咄啐(呵斥);咄骂(呵斥辱骂)

咄字常用词组

  1. 咄咄 duō duō

    [tut-tut;threatening;menacing;aggressive] 感慨声;表示感慨;表示责备或惊诧

    咄咄怪事

  2. 咄咄逼人 duō duō bī rén

    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3. 咄咄怪事 duō duō guài shì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4. 咄嗟 duō jiē

    [tut-tut] 霎时

    顾盼可以荡川岳,咄嗟可以降雷雨。--王勃《上刘右相书》

  5. 咄嗟立办 duō jiē lì bàn

    咄嗟:一呼一诺之间,形容时间短。比喻马上就办到。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字部】

  1. 〔~~〕表示惊怪,如“~~怪事。”

  2. 表示呵叱:“~!你这光棍!那么简单”。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當沒切,敦入聲。

【說文】相謂也。

【前漢·李陵傳】立政曰:咄,少卿良苦。

又【廣韻】呵也。

【戰國策】呴籍叱咄。

【前漢·東方朔傳】朔笑之曰:咄。

【註】師古曰:咄,叱咄之聲。

又泉名。

【寰宇記】咄泉在淨戒寺北,人至泉旁,大叫大涌,小叫小涌,咄之則涌彌甚。

又【韻會】咄咄,驚怪聲也。

【後漢·嚴光傳】帝卽其臥所,撫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爲理耶。

【晉書·殷浩傳】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又【增韻】咄嗟,咨語也。

【晉書·石崇傳】嘗爲客作豆粥,咄嗟便辦。

又【正字通】或曰汾晉之閒,尊者呼左右曰咄,左右必諾。司空圖作休沐記用之。

又【前漢·西域傳】郁立師國,王治內咄谷。

【註】咄,丁忽反。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都括切,音掇。

【玉篇】叱也。

又【前漢·東方朔傳註】鄭展曰:咄,音豽裘之豽。◎按師古以鄧說爲非,然鄧有此音,今存之。

又叶都聿切。

【蘇轍·香山賦】母令東坡,聞我而咄。奉持香山,稽首仙釋。

说文解字

【當沒切】-【卷二】

【原文】相謂也。从口出聲。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相謂也。
謂欲相語而先驚之之䛐。凡言咄嗟、咄唶、咄咄怪事者皆取猝乍相驚之意。倉頡篇曰。咄、啐也。說文。啐、驚也。李善注曹植贈彪詩引說文。咄、叱也。
从口。出聲。

咄字文言文解释

duō

①叹词。表示呵叱或轻蔑。《汉书•东方朔传》:“朔笑之曰:‘~!’”【又】表示呵叱悲叹。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诗:“扣剑悲吟空~~。”

②一呼一应的功夫,即一霎时。《晋书•石崇传》:“崇为客作豆粥,~~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