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

字源查字:勹繁体字:勹字拼音:bāo勹字注音:ㄅㄠ


勹字偏旁部首:部外笔画:0笔画总数:2五笔86版:qtn


五笔98版:qtn仓颉号码:hs勹字结构:单一结构勹字五行:水


四角号码:27020郑码查询:ryaagb2312码:D9E8Big5编码:none


國語小辭典uci-code:U+52F9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勹造字法:勹异体字:

笔顺编号:35

笔顺读写:

词条已被关注:35705次,词条更新时间:2025-05-10

勹字字源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字形演变


合14295歷間

合14294賓組

合14294(甲)

說文‧勹部

楷書

勹字象形文造型-勹字变化过程研究

读音:bāo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甲骨文4;

小篆勹;

小篆勽;

小篆包;

小篆抱;

汉帛书;

隶书

读音:bāo

“勹” 是个部首字。《说文》 : “勹,裹也。象人曲形,有所包裹。” 是人身体前倾两臂环拢作 “抱” 状。“包” 字本指育儿的胎衣。《说文》 : “包,象人裹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 属象形字。甲骨文写作 “” , 正是胎衣中包一人形。 此字为后来的 “勽” 字(也是“抱” 字的初文) 。《说文》 : “勽,覆也。从勹覆人。” 仍是包裹人形。 甲骨文、 金文(偏旁)写作“” ; 小篆写作“” , 是后来的 “勹” (读bāo) , 里边的 “” 是后来的 “巳” 。 “巳” 的甲骨文写作 “” 或“” , 正是未成人的胎儿形。 隶书(汉《马王堆帛书》等)写作“”, 已开始向今文转化; 后隶书写作“” , “子”露出胎衣外,遂无形可象,成为今文。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勹字新旧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勹
中国大陆
台湾 勹
台湾
日本 勹
日本
韩国 勹
韩国
旧字形 勹
旧字形

勹字六书源流

勹字六书源流
勹-L08004

勹字字源字典

勹字字源字典
勹-字源字典

汉字源流字典,收集了五千多幅汉字字源图片。

勹字基本解释

  1. 古同“包”,裹。

勹字笔顺


bāo


横折钩

勹字详细解释

〈动〉

  1. “包”的古体。裹 [bag up]。现用作汉字的部首名称

康熙字典

【子集下】【勹字部】

  1. 古同“包”,裹。

【唐韻】【集韻】𠀤布交切,音苞。

【說文】裹也。勹,象人曲形,有所包裹。

说文解字

【布交切】-【卷九】

【原文】裹也。象人曲形,有所包裹。凡勹之屬皆从勹。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裹也。
今字包行而勹廢矣。
象人曲形有所包裹。
包當作勹。淺人改也。布交切。以包苞匏字例之。古音在三部。

勹字的部首是,和字部首相同的字(按点击率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