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

字源查字:矣繁体字:矣字拼音:yǐ矣字注音:ㄧˇ


矣字偏旁部首:部外笔画:2笔画总数:7五笔86版:ctdu


五笔98版:ctdu仓颉号码:iok矣字结构:上下结构矣字五行:土


四角号码:23804郑码查询:zsmagb2312码:D2D3Big5编码:A86F


國語小辭典uci-code:U+77E3首尾分解:厶矢部件分解:厶矢


矣造字法:形声;从矢、以声矣异体字:

笔顺编号:5431134

笔顺读写:折捺撇横横撇捺

词条已被关注:58641次,词条更新时间:2024-11-22

矣字字源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字形演变


中山王昔鼎戰國晚期集成2840

中山王昔鼎(金)
戰國晚期

上(1).性.20(楚)

說文‧矢部

泰山刻石(篆)

睡.封84(隸)

孫子11(隸)
西漢

武威簡.士相見5(隸)
西漢

熹.詩.漸漸之石(隸)
東漢

楷書

矣字象形文造型-矣字变化过程研究

读音:shǐ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甲骨文4;

甲骨文5;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金文矣;

古玺文;

石鼓文;

小篆矢;

小篆矣;

隶书

读音:shǐ

“矢” 是个部首字。是以竹木制成的箭(有竹制称箭,木制称矢之说)。《说文》 : “矢,弓弩矢也。” 甲骨文1-4极为象形: 上为镝,中为干,下象栝,旁出象羽。甲骨文5在镝锋处加两斜点,表示箭射出后的风声。此后,金文、石鼓文、小篆、隶书逐渐演变,脱离了象形字的窠臼。

“矣”是语气虚词,表示已然。《说文》: “矣,语已词也。从矢,以声。 ”这里的 “以”应写作“” 。 “矣”字金文、小篆写作“ ” 。上边是声符“” , 下边是箭矢的“矢” , 合起来表示箭矢射出去, 随着一声响就结束了。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矣字新旧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矣
中国大陆
台湾 矣
台湾
香港 矣
香港
日本 矣
日本
韩国 矣
韩国
旧字形 矣
旧字形

矣字金文源流

矣字金文源流
矣-B08250

矣字六书源流

矣字六书源流
矣-L34150
矣字六书源流
矣-L13660
矣字六书源流
矣-L13661
矣字六书源流
矣-L13662
矣字六书源流
矣-L13663

矣字说文字源

矣字说文字源
矣-S03819

矣字字源字典

矣字字源字典
矣-字源字典

汉字源流字典,收集了五千多幅汉字字源图片。

矣字基本解释

  1. 文言助词(a.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如“由来久~”,“悔之晚~”;b.表示感叹,如“大~哉”)。

矣字笔顺



撇折






矣字详细解释

〈助〉

  1. (形声。小篆字形,上面是“以”字,下面是“矢”。从矢,以声。“以”也可以理解为象矢飞逝的声音,是完成的语气。本义:语气词。是“了”)

  2. 表示完成时态 [already]

    骨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聊斋志异·狼三则》

  3. 表示坚决、肯定 [indeed]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系辞下》

  4. 确实 [really]。如:吾老矣

  5. 表示感叹 [how]。如:毒矣哉;大矣哉

矣字常用词组

  1. 矣乎 yǐ hū

    [already] 语气词连用。矣表示已然或将然,乎表示疑问或感叹,可译为了吗、了吧等

    已矣乎。--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矣哉 yǐ zāi

    [already] 语气词连用。矣表示已然或将然,哉表示感叹或反问,可译为啦或了吗

    甚矣哉为欺也。--明. 刘基《卖柑者言》

康熙字典

【午集中】【矢字部】

  1. 文言助词(a.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如“由来久~”,“悔之晚~”;b.表示感叹,如“大~哉”)。

〔古文〕𠤘【唐韻】【集韻】于己切【韻會】羽已切【正韻】養里切,𠀤音𦮸。

【說文】語已辭也。

【徐曰】矣者,直疾。今試言矣,則出氣直而疾會意。

【柳宗元曰】決辭也。

又叶于姬切,音依。

【詩·小雅】徹我牆屋,田卒汙萊。曰予不戕,禮則然矣。萊音釐。 【正字通】通作巳。音以。與已別。

说文解字

【于已切】-【卷五】

【原文】語已詞也。从矢以聲。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語巳䛐也。
巳矣㬪韵。巳、止也。其意止、其言曰矣。是爲意內言外。論語或單言矣。或言巳矣。如學而、子張篇皆云。可謂好學也巳矣。公冶長篇。不可得而聞也巳矣。巳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俗本句末刪矣者、非。淮南書說矣與也二字不同。
从矢。㠯聲。
于己切。一部。

矣字的部首是,和字部首相同的字(按点击率排序)

矣字文言文解释

①<助>表示肯定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扁鹊见蔡桓公》:“使人索扁鹊,已逃秦~。”

②<助>表示推测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赤壁之战》:“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

③<助>用于感叹,可译为“了”、“啊”。《愚公移山》:“甚~,汝之不惠!”

④<助>表示请求、禁止语气,可译为“吧”。《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勉之~,老臣不能从。”

⑤<助>与其他疑问词结合,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了”、“呢”。《齐桓晋文之事》:“德何如,则可以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