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

字源查字:剥繁体字:剥字拼音:bāo,bō剥字注音:bō,bāo


剥字偏旁部首:部外笔画:8笔画总数:10五笔86版:vijh


五笔98版:vijh仓颉号码:neln剥字结构:左右结构剥字五行:金


四角号码:12900郑码查询:xbkkgb2312码:B0FEBig5编码:ADE9


國語小辭典uci-code:U+5265首尾分解:录刂部件分解:彐水刂


剥造字法:会意;从刂、从录剥异体字:

笔顺编号:5112413422

笔顺读写:折横横竖捺横撇捺竖竖

词条已被关注:41075次,词条更新时间:2024-11-24

剥字象形文造型-剥字变化过程研究

读音:bō


甲骨文;

小篆𠚩;

小篆剥;

汉帛书;

隶书1;

隶书2

读音:bō

“剥” 字本义是割裂。《说文》 : “剥,裂也。从刀,从录。录,刻割也。 录亦声。𠚩, 剥或从卜。 ” 甲骨文左旁是“卜”字, 右边是“刀”字, 表示刀刻卜辞。小篆1同甲骨文“从卜,从刀” ,卜是占卜时烧烤龟甲出现的裂纹, 并据此推测未知。 小篆2改为 “从刀, 从录” , 录的甲骨文写作 “” ,是在井上用辘轳提水的形象(详见“录”释文),但有学者认为“录”是剥兽皮的形状,下边的小点像剥皮时淌下的血水,并以此解释甲骨文的“卜”字是倒置的人,即远古人类的一种酷刑。一并列出,存参。隶书(汉《景君碑》 )以小篆2为依据,使笔画平直简练。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剥字新旧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剥
中国大陆
台湾 剥
台湾
日本 剥
日本
韩国 剥
韩国
旧字形 剥
旧字形

剥字六书源流

剥字六书源流
剥-L38059
剥字六书源流
剥-L38060
剥字六书源流
剥-L27505

剥字说文字源

剥字说文字源
剥-S03181

剥字字源字典

剥字字源字典
剥-字源字典

汉字源流字典,收集了五千多幅汉字字源图片。

剥字基本解释

1. 剥 [bāo]2. 剥 [bō]

剥 [bāo]
  1. 去掉外面的皮或其他东西:~皮。~花生。

剥 [bō]
  1. 义同(一),用于复合词:~夺。~削(xuē)。~落。~蚀。生吞活~。

剥字笔顺


bāo bō

横折



竖钩






竖钩

剥字详细解释

1. 剥 [bāo]2. 剥 [bō]

剥 [bāo]

〈动〉

  1. [口]∶去掉物的外皮或壳(多用于口语) [shell;skin;peel;peel off]

    或剥或烹。——《诗·楚茨》

  2. 又如:剥花生;剥碗豆;剥牛皮;剥葱皮

  3. 另见 bō

剥 [bō]

〈动〉

  1. (会意。从刀,从录,“录”又兼作声符。“录”,《说文》:“刻割也。”本义:削;剥离;剥脱,即去掉物体表面上的东西)

  2. 同本义 [pare cut apart]

    剥,裂也。——《说文》

    剥,离也。——《广雅》

    或剥或亨。——《诗·小雅·楚茨》

    然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荀子·强国》。注:“剥脱,谓刮去其生涩。”

    冬日至,令剥阴木而水之。——《周礼·秋官》。注:“刊、剥互言耳,皆谓斫去次地之皮。”

    溪头卧剥莲蓬。——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3. 又如:剥除(削去);剥割(割削);剥制(剥取或削除外皮,加工制作);剥皮(剥去外皮)

  4. 割裂 [divide;sever;cut apart]

    是剥是菹。——《诗·小雅·信南山》

  5. 脱落 [fall off]

    实熟则剥。——《庄子》

    汉隶岁久,风雨剥蚀,故其字无复锋芒。—— 陆游《老学庵笔记》

  6. 又如:剥落(剥损脱落;落地,没有选上);剥缺(剥落残缺);剥坏(剥落损坏)

  7. 强制除去 [denude]

    裸剥士女。——房玄龄《晋书》

  8. 又如:剥庐(剥夺他人荫庇之所;穷困的居所);剥放(斥退)

  9. 盘剥;掠夺 [exploit;rob]

    故为吏牧民者竞相剥削。——《梁书·贺琛传》

    患在于剥夺之不已。——元稹《钱货议状》

  10. 又如:剥害(盘剥伤害);剥褫(革除;褫夺)

  11. 罢免,革除 [recall]。如:剥坐(革职治罪);剥辱(谓革职之辱)

  12. 伤害 [injure]

    剥丧元良。——《书·泰誓中》

  13. 又如:剥丧(伤亡);剥戮(伤害杀戮);剥丧(伤亡;丧乱)

  14. 衰微;减少 [decay]。如:剥极(时运不利或事物衰败到了极点)

  15. 另见 bāo;pū

剥字常用词组

1. 剥 [bāo]2. 剥 [bō]

剥 [bāo]
  1. 剥壳 bāo ké

    [husking] 剥去或除去外壳或外皮的行为或过程

  2. 剥皮 bāo pí

    [peel]∶剥去某物的外层

剥 [bō]
  1. 剥夺 bō duó

    [expropriate;strip;rob of;snatch from;take away from]

  2. 剥离 bō lí

    [be stripped;peel off;come off]∶附着物或覆盖物脱落

  3. 剥落 bō luò

    [peel off;be tripped] 物体表面的覆盖物成片地脱落

  4. 剥蚀 bō shí

    [erosion;corrosion]∶剥脱而逐渐损坏

    由于使用了伪劣涂料,墙皮半年就剥蚀了

  5. 剥削 bō xuē

    [fleece;squeeze;exploit] 原指搜刮侵夺,现指使用[一个人的] 劳动力而不给予公平的或相当的报酬

    对农民遭到地主剥削的程度感到吃惊

  6. 剥削者 bō xuē zhě

    [exploiter] 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或劳动成果的人

康熙字典

【子集下】【刀字部】

1. 剥 [bāo]2. 剥 [bō]

剥 [bāo]
  1. 去掉外面的皮或其他东西:~皮。~花生。

剥 [bō]
  1. 义同(一),用于复合词:~夺。~削(xuē)。~落。~蚀。生吞活~。

〔古文〕𠚪【唐韻】【集韻】【韻會】𠀤北角切,音駁。

【說文】裂也。从刀,彔聲。

【玉篇】削也。

【廣韻】落也,割也,傷害也。

【楚辭·九思】怫鬱兮肝切剝。又【增韻】褫也,脫也。又卦名。

【易·剝卦】剝也,柔變剛也。又【周禮·秋官·柞氏】冬日至,令剝隂木而水之。

【註】謂斫去次地之皮。又殺牲體解之名。

【詩·小雅】或剝或亨。又【禮·檀弓】喪不剝奠也與。

【註】剝者,不巾覆也。脯醢之奠不惡塵埃,故可無巾覆。又【集韻】普木切【正韻】普卜切,𠀤音璞。力擊也。

【詩·豳風】八月剝棗。

【註】擊也。又音卜。

【魏·劉楨·魯都賦】毛羣隕殪,羽族殲剝。塡崎塞畎,不可勝錄。

【集韻】或作𠚩,亦作𠛧。

说文解字

【北角切】-【卷四】

【原文】裂也。从刀从录。录,刻割也。录亦聲。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裂也。
衣部曰。裂、繒餘也。謂?破也。夏小正。二月剝鱓。以爲

剥字文言文解释

①<动>割裂。《左传•昭公十二年》:“君王命~圭以为鏚柲。”

②<动>削;剖开。《诗经•小雅•信南山》:“是~是菹,献之皇祖。”

③<动>脱落。《庄子•人间世》:“实熟则~,~则辱。”

④<动>侵蚀。郦道元《水经注•榖水》:“文字~缺,不复可识。”

⑤<动>掠夺;强制除去。

⑥<名>六十四卦之一。”

① 通“驳”。

②用小船分载转运货物。《

通“扑”,打;击。《诗经•豳风•七月》:“八月~枣,十月获稻。”

bāo

去剥物的外皮。《周礼•秋官•柞氏》:“冬日至,令~阴木而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