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

字源查字:動繁体字:動字拼音:dòng動字注音:ㄉㄨㄥˋ


動字偏旁部首:部外笔画:9笔画总数:11五笔86版:tgjl


五笔98版:tgje仓颉号码:hgks動字结构:左右结构動字五行:


四角号码:24127郑码查询:mebygb2312码:B6AFBig5编码:B0CA


國語小辭典uci-code:U+52D5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動造字法:形声;左形右声動异体字:动勭𨔝

笔顺编号:31251121153

笔顺读写:

词条已被关注:24389次,词条更新时间:2025-02-22

動字字源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字形演变


毛公鼎(金)
西周晚期

包2.163(楚)

天卜(楚)

說文古文

說文‧力部

繹山碑(篆)

老子甲後231(隸)
西漢

老子甲12(隸)
西漢

相馬經32上(隸)
西漢

漢印徵
西漢

西狹頌(隸)
東漢

熹.公羊.文十五年(隸)
東漢

楷書

動字象形文造型-動字变化过程研究

读音:lì


甲骨文1;

甲骨文2;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金文4;

金文动;

楚简动;

楚帛书动;

秦简;

小篆力;

小篆动;

汉帛书;

隶书

读音:lì

“力”字说解有二。《说文》称: “力,筋也。象人筋之形。” 即手臂之肌肉形; 一说是原始农具“耒”形,因耒耕属粗重劳动,需强力而引申力量。从字形看,甲骨文和早期金文象“耒” ,后期金文和小篆象手臂,当是义随形变的象形字。秦简、汉帛书等隶书的出现,使其从象形字中脱离出来,究其初形更加困难。

“动” 的本义是指人起身行动,动作。《说文》: “动,作也。从力,重声。, 古文动从辵。 ” 动字金文写作 “” 。 从上至下由表示童工的“童” (童,儿童奴隶) 、表示口袋的 “東” (橐)和表示脚趾的 “趾”(止, 足)组成, 会意劳动, 动作。 “说文古文” 、楚简、楚帛书写作“” , 将金文的 “止”变为表示行走的 “辵” (读chuò), 进一步强化了动是行走、 行动的字义。 小篆将 “辵” 改为 “力” , 写作 “” , 会意动作、劳动需要出力。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動字新旧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動
中国大陆
台湾 動
台湾
香港 動
香港
日本 動
日本
韩国 動
韩国
旧字形 動
旧字形

動字甲骨文源流

動字甲骨文源流
動-J28810

動字金文源流

動字金文源流
動-B19049

動字六书源流

動字六书源流
動-L13129
動字六书源流
動-L13130
動字六书源流
動-L13131
動字六书源流
動-L13132
動字六书源流
動-L13133
動字六书源流
動-L13134
動字六书源流
動-L13135
動字六书源流
動-L13136
動字六书源流
動-L13137

動字说文字源

動字说文字源
動-S10382

動字字源字典

動字字源字典
動-字源字典

汉字源流字典,收集了五千多幅汉字字源图片。

動字基本解释

  1. 见“动”。

動字笔顺


dòng




横折






横折钩

動字组词

康熙字典

【子集下】【力字部】

  1. 见“动”。

〔古文〕㣫𨔝【唐韻】【正韻】徒摠切【集韻】【韻會】杜孔切,𠀤同上聲。

【說文】作也。

【增韻】動,靜之對。

【易·坤卦】六二之動,直以方也。

【書·說命】慮善以動,動惟厥時。又【廣韻】出也。

【禮·月令】仲春,蟄蟲咸動。又搖也。

【庾信·夢入內堂詩】日光釵焰動,窗影鏡花搖。又【韻會】【正韻】𠀤徒弄切,同去聲。

【易·繫辭】雷以動之,風以散之。

【韻會】凡物自動,則上聲。彼不動而我動之,則去聲。又【集韻】覩孔切,音董。振動,拜也,以兩手相擊而拜。今倭人拜以兩手相擊,蓋古之遺法。

说文解字

【徒總切】-【卷十三】

【原文】作也。从力重聲。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作也。
作者、起也。
从力。重聲。
徒緫切。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