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网是免费的在线辞海新华字典查询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
查字网为您提供包括汉字源流、汉字字源、字形演变等查询,收录词语超过40万条,提供汉语词组解释、反义词、近义词、汉字组词造句等内容。
欢迎您使用查字网汉字字源字典查询汉字流源、字源字义及字源演变,我们将继续丰富和完善字源网字典,以便为您提供更好地帮助和服务。
查字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243号
词语恐龙化石拆分为汉字:
恐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恐字字源来历,恐字演变
害怕,畏惧:~惧。~怖。~慌。惊~。有恃无~。恫吓(hè):~吓(hè)。疑虑:~怕。~不能成功。……
龙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龙字字源来历,龙字演变
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舟。~灯。~宫。~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点睛。~蟠虎踞。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恐~。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或称关于皇帝的东西:……
化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化字字源来历,化字演变
1. 化 [huà]2. 化 [huā]化 [huà]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分~。僵~。教(jiào )~。熔~。融~。潜移默~。~干弋为玉帛。。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缘。~斋。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绿~。习……
石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石字字源来历,石字演变
1. 石 [shí]2. 石 [dàn]石 [shí]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破天惊(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指石刻:金~。指古代用来治病的针:药~。药~之言(喻规劝别人的话)。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姓。石 [dàn]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
查询词语:恐龙化石
汉语拼音:kǒng lóng huà shí
恐龙化石,是指恐龙死后身体中的软组织因腐烂而消失,骨骼(包括牙齿)等硬体组织沉积在泥沙中,处于隔绝氧气的环境下,经过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沉积作用,骨骼完全矿物化而得以保存。此外恐龙生活时的遗迹,如脚印等有时也可以石化成化石保存下来。自贡以恐龙化石埋藏点多面广、数量巨大、种类众多、保存完好、层序连续等特点著称于世。自贡恐龙博物馆,是在“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上建设的大型遗址类自然博物馆。
当恐龙死去并很快地被沉积物或水下泥沙所覆盖时,石化过程就开始了。这些沉积物中含有细小的颗粒,会在尸体表面形成一层松软的覆盖物。这条“毯子”可保护动物尸体免受食腐动物的侵袭,也可隔绝氧气,抑制微生物的分解。
The archaeologist analyzed the fossil and found it a dinosaurian one .
考古学家通过分析发现那是一个恐龙化石。
It was found in the remains of a 66 million-year-old creature dug up in South Dakota.
这个心脏化石是在南达科塔发掘的一只6600万年前的恐龙化石中发现的。
So what sparked a new theory was the discovery of tiny carbon spheres at dozens of dinosaur dig sites around the world.
所以,就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那就是,在世界各地的众多的恐龙化石里发现了微小的碳粉颗粒。
The next day we visited the dinosaur museum. There were many people. We were very happy.
第二天我们去参观恐龙化石博物馆,有很多人,我们非常开心!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in New York will unveil an exhibition of the world's largest dinosaurs this Saturday.
位于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即将在本周六首次展出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化石。
The fossil remains of the first flying vertebrates, the pterosaurs, have intrigued paleontologists for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该恐龙化石的第一次飞行脊椎动物的尸骨,有好奇古生物的两个多世纪。
India's Gujarat state is home to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collections of dinosaur remains.
古吉拉特邦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化石收集地。
Scientists have uncovered the mummy of a 67-million-year-old plant-eating hadrosaur, a duck-billed herbivore common to North America.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的67亿岁的草食恐龙化石,当时常见于北美的鸭喙食草动物。
Exceptionally well preserved dinosaur fossils uncovered in north-eastern China display the earliest known feathers.
中国东北地区发掘的保存异常完好的恐龙化石显示了最早的羽毛的样子。
恐龙残体如牙齿和骨骼化石是最熟悉的化石,这些都被称之为体躯化石;至于恐龙的遗迹(包括足迹、巢穴、粪便或觅食痕迹)也有可能形成化石保存下来,这些则被称为生痕化石。这些化石是研究恐龙的主要依据,据此可以推断出恐龙的类型、数量、大小等等情况。
恐龙的体型、生活形态等可以通过发现的化石而进行复原和推断,但恐龙的皮肤的颜色,无法找到化石的依据,所以只能根据对现有动物的认识来推测。根据古生物学家推测,大型恐龙可能会有斑纹或斑点作为保护色,颜色也会更鲜艳一些。交配期间,雄性恐龙的头部与皮肤的部分区域可能会像现代鸟类一样显现出艳丽的色彩,这样更容易获得异性的青睐。
在博物馆里能够看到的恐龙其实只是库存化石中的一小部分。例如在犹他州普罗伏杨百翰大学的地球科学博物馆就贮藏了近100吨尚未剥除石膏外壳的化石。许多博物馆地下室的架子或抽屉里塞满了贴有标签的恐龙骨骼化石,其中大部分会原封不动地摆上好几年,等待科学家来研究。有些古生物学家会从一两根百年前出土没人研究或鉴定错误的骨骼中,鉴定出全新的恐龙品种。
恐龙的骨骼和牙齿等坚硬部分是由矿物质构成的。矿物质在地下往往会分解和重新结晶,变得更为坚硬,这一过程被称为“石化过程”。随着上面沉积物的不断增厚,遗体越埋越深,最终变成了化石。而周围的沉积物也变成了坚硬的岩石。这个过程是极其缓慢的。
在石化回归地表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危险。在成千上万的石化过程中,周围的岩石可能会弯曲变形,这样化石就会被压扁。另外,地壳底部的高温也有可能让化石熔化。逃过这些劫难后,还得有人赶在化石从周围岩层中分离前找到它,否则化石就会碎裂消失。
只有少数相当特殊的地质环境能够将化石保存完好,最常见的是质地细致的沉积岩。而恐龙化石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更不容易。所发现的恐龙化石埋藏地主要有德国的索伦候芬、蒙古戈壁沙漠的火焰崖、中国云南的禄丰、中国山东诸城等。
索伦霍芬
德国的索伦霍芬采石场在恐龙生活的时代是个热带浅海,当时还有岛屿散布。索伦霍芬的细致石灰岩层中保存有美颌龙属的化石,另外还有鱼类的纤细遗骸,以及早期鸟类始祖鸟等岛栖动物的遗骸。
火焰崖
蒙古戈壁沙漠的火焰崖保存了很多白垩纪晚期的动物化石,包括原角龙、窃蛋龙和迅掠龙等。从20世纪20年代发现火焰崖蕴藏着化石以来,人们已经在这里挖掘了不少闻名世界的恐龙标本。
自贡
荣县观山镇青龙山恐龙化石群是一处1亿6千万年至1亿7千万年的中侏罗世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化石遗址。
自贡恐龙动物群涵盖侏罗纪3个不同时期的恐龙动物群组合。早侏罗世禄丰蜥龙动物群是以原蜥脚类和原始蜥脚类为组合特征的一个动物群,发现的脊椎动物有齿鱼、斯氏跷脚龙足迹、似巨型禄丰龙、板龙类以及原始的蜥脚类一一鲸龙类。自贡地处四川盆地南部,以盛产侏罗纪恐龙化石间名于世。自贡广泛出露着恐龙演化鼎盛时期的中晚侏罗世陆相红色沉积地层,其中蕴含着大量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现已发现侏罗纪3个纪元近200个脊椎动物化石点,其中恐龙化石点140余处,鉴定出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34属46种。其数量丰富、埋藏集中、门类众多,为世界罕见,被誉为“恐龙公墓”。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是地文景观主类地质与构造形迹亚类古生物化石点基本类型。 遗址出土的脊椎动物化石类型非常丰富,除大量的恐龙外,还有鱼类、两栖类、龟鳖类、鳄类、蛇颈龙类、翼龙类和似哺乳爬行类,共命名有26个属29个种,其中有16个新属,28个新种。
科摩断崖
19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在位于美国怀俄明州的科摩断崖发现了不少恐龙的骨骼化石,其中大部分都是蜥脚类恐龙的骨骼。美国自然博物馆的科学家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这里挖掘,已发现数百件标本。
月谷
月谷是一个位于阿根廷西部的荒芜的峡谷,人们从这里发现的化石中才知道恐龙的存在。从月谷发现的化石包括三叠纪晚期的喙龙类群和其他爬行动物类群,其中包括早期的兽足类恐龙始盗龙属和埃雷拉龙属。这个偏远地点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却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晚期人们才知道这儿的化石蕴藏量非常丰富。
禄丰
中国云南禄丰县恐龙山方圆10平方千米的地区,是闻名于世的恐龙之乡。1938年考古学家在这里首次发现完整的恐龙化石,之后陆续挖掘出数十具恐龙化石。经鉴定,其中有24属30多种恐龙,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最丰富、最完整的脊椎动物化石群。
诸城龙骨涧
龙骨涧是闻名中外的“巨型山东龙”和世界之最“巨大诸城龙”的出土地,位于诸城市吕标镇库沟村北部,距诸城市区10公里。该涧为东西走向大冲沟,长约350米,宽约100米,深约20米。据专家考证,龙骨涧及其周围地区,均属距今约7000万年的中生代晚白垩纪地层,含化石层最深处达2米,位于冲沟东头南坡阶地之上,呈28度角向冲沟北延伸下去,涧中所藏化石十分丰富,是一处世界罕见的恐龙化石宝库,种类主要为鸭嘴龙化石,同时发现有霸王龙牙齿 、恐龙蛋化石等。自1964年以来,龙骨涧先后挖掘出至少10具恐龙化石,约50多吨,有4具已装架成鸭嘴龙骨架标本陈列于北京、天津、济南和诸城,其中陈列于诸城市恐龙博物馆的“巨大诸城龙”高9.1米,长16.6米,是世界上同类型中最高大的。
龙骨涧化石区被定为潍坊市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东西长640米,南北宽240米,总面积153600平方米。
彭亨州
2014年2月,考古学家在马来西亚彭亨州发现第一块恐龙化石。
这块长2.3厘米,宽1厘米的恐龙化石是棘龙科恐龙的牙齿。这种恐龙有类似现代长吻鳄的颌部和牙齿,以鱼类为主食。
马来亚大学教授曾根正敏博士说,由马来亚大学和日本大学组成的考察队在彭亨内陆一个村庄,发现了这块化石。
这个牙齿化石应该出现在晚中生代,也就是说早在0.75亿到1.45亿年前的白垩纪就已经存在。
棘龙科可分为鳄龙、重爪龙等种类,还不知道牙齿化石属于哪个种类。
赣州市赣县区
2023年4月,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基础地质调查所历时两年多,在赣州市赣县区抢救性发掘的恐龙化石,已完成了清理和修复工作,并进入具体恐龙属种鉴定研究阶段。
许多化石都保存在沉积岩中,除此之外,冷却的溶岩表面的化石足迹也有可能保存下来。而永远冻结在地面,例如西伯利亚的永冻土,也可以很好的保存化石。
沉积岩是一种由沉积在河、海、盆地或陆地上的沉积物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按其成因和物质成分可分为砾岩、砂岩、泥岩等。因为组成沉积岩的砂土微粒十分细腻,可以很好地保存化石,所以在沉积岩中也包含了圆形的石块,称为结核。结核是化学变化所生成,形成原因是因为有化石的存在。
水、风或人类的活动都会导致蕴藏化石的岩石出露。侵蚀中的悬崖和河岸都是寻找化石的好地点。因人类活动而使化石露出的地点,通常包括采石场、路边和营建工地。
寻找有可能蕴藏化石的埋藏什么是恐龙地点时经常会用到地质图。地质图可以显示露出地表的不同类型或不同单元的岩石类型。航空摄像和卫星摄像也可以配合地质图一起使用,以便确定出露岩石的精确位置。
选择地点
在发现恐龙化石的埋藏地点后,考古人员就要把化石挖掘出来。起出那些零星的小化石可能只需要一个人花上几分钟的时间,但如果是要将大块化石从坚硬的岩石中起出,就需要大批人员费时数星期或数月,侵蚀中的悬崖和河岸都是寻找化石的好地点动用各种机械工具才能完成。在此过程中,测量并记录作业细节也同样重要。
探寻恐龙的最佳地点是在中生代沉积岩层露出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山路旁、采石场、海岸、悬崖、河岸甚至煤矿都可能是挖掘的地点。然而占地最广、恐龙蕴藏量最多又露出地表的地区多半位于崎岖的不毛之地或遥远的沙漠之中。
挖掘方法
在恐龙化石的挖掘中,工作人员会根据挖掘地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挖掘方式。比如在某些沙漠地区,工作人员只要把上面的沙子清除,就能整理出骨骼来。但要挖掘埋藏在硬岩石里的大骨架,就必须使用炸药、开路机或强有力的钻孔机。
测绘现场
人们在恐龙挖掘现场移除任何东西之前都会先用网络分区,在不同的分区内找到的化石都要标示清楚,经过摄影并精确绘测现场图,这样到最后就会得到一张精密完整的现场绘图。这个处理过程几乎和化石本身一样重要。记录挖掘现场的精确位置和彼此的相对位置,有助于揭示标本恐龙当时的致死原因以及为何保存下来。
化石搬运
化石在移动前要先进行稳定处理。有时只需要用胶水或树脂涂刷暴露部分,有时则必须以粗麻布浸泡热石膏液做成的绷带来包裹。小块化石可以用纸张包起来,或收藏在样品袋中以免受损。大块化石或用石膏包裹,或在最脆弱的部位用聚胺甲酸酯泡沫来保护。有些较大的内藏化石的石块则必须先劈开再运输。
重建复原
寻找、挖掘作业只是认识恐龙化石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将化石骨骼一块块地拼凑起来,重新构建一副骨架。而复原工作则是在骨架上添加筋肉,使之重现生前的模样。所以有时古生物学家花在实验室里的时间比花在野外的时间还长。
清理化石
在实验室里取出恐龙化石时需要特别小心。去除岩石、露出化石的精巧细部构造需要谨慎处理,也相当费时。可视需要移除的岩石多寡来决定使用的工具。在去除化石周围的岩石后,需要在化石上涂胶水和树脂来加以保护。
酸剂预备作业
稀释后的乙酸或甲酸可以用来溶蚀化石周围的岩石,而不会伤及化石本身。但整个作业过程必须谨慎监看,因为有时酸剂会由内部将化石分解。并且有些酸剂相当危险,可能会灼伤皮肤,因此使用者必须穿戴安全面罩、手套及防护服。
学术描述与命名
等化石完全准备妥当,古生物学家就可以描述化石的构造,并与相关或类似的恐龙做比较。如果有可能是新的属或种类,就要为这个化石恐龙起个新学名。拿新化石的特征和其他化石做比较,就可以把新化石纳入种系发生关系中。
图解描绘
图解描绘的过程是描述恐龙实际长相的关键。图解的方式很多,有的精确素描岩石中埋藏的化石,有的是结构完整、标示清楚的重建复原骨骼图。为求精确,科学家通常会使用摄像描绘器。虽然素描作品不如照片精确,但还是很有用。因为借由素描可以将可能同时出现在单件化石上的特征结合呈现。
论文发表
完成化石研究后就可以把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公布发表。论文内容可能是新恐龙的描述,或是重新评估某种早已认识的恐龙种类。可以用图表、照片来辅助说明。因为所有论文在正式发表之前都需要经过同行审阅,所以多半相当可靠。
重组骨架
在弄清楚了某种恐龙骨骼的结构之后,就会尽可能地重组该副骨架。失落的骨架用玻璃纤维制作的模型来代替。能够看到的大部分大型的展示骨架也都是用质量较轻的玻璃纤维模型来代替,并将细金属条隐藏其中,以便支撑架构。重组的骨架是重塑某种恐龙生前模样的基本依据。现存的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也可以用来参考。它们有助于指出恐龙内部器官的大小、外形、位置和构成腹部的肌肉情况。皮肤的构造则参照化石上的皮肤印痕。
修理工作
修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毫无损伤地从围岩中把没有外露的化石凿刻出来,把断裂的化石粘补完整,这样才能恢复恐龙骨骼的真面目,便于专家进行研究。从事修理工作的人员,应该掌握一定的恐龙骨骼学的知识,至少能辩认外露的骨头是恐龙躯体中哪一部分的骨骼,如头骨、脊椎骨、四肢骨等。
修理的第一步是开箱。开箱要按照装箱清册逐次打开,开箱多少应按修理人员的多少而定。开箱后便要登记。从标本架上按化石产地及编号将标本取下,先把化石产地、编号登记在修理工作日记上。一般地说,化石的修理有以下两种方法:
(1)机械修理法。虽然近年来修理工具已相当进步,但最多使用的还是锤子和凿子。使用这些工具时一定要把化石放在沙盘内,有的需用大小不一的沙枕垫在不同的部位,以保持稳定。修理时,一锤一凿都要有目的地进行,一定要十分小心,不能把化石损坏。如果遇到围岩很硬,可用电动雕刻机或牙科大夫用钻牙或补牙的直机或高速磨牙机。根据需要也可以使用气动式雕刻机或钢笔型气动钻。
(2)化学处理法。在发掘时,为了使糟杇的化石硬化,常常滴入硝酸纤维漆液,把化石周围的泥土凝固于化石的表面,如有这种情况,在修理前要滴入稀料(即香蕉水),以使其溶解。如果化石已经出现裂缝,当裂宽度不超过1毫米时,可直接滴入固化胶;当裂口很大时,则要在裂口处加填充物,并清洗断裂口,然后再使用固化胶或粘接剂。一般使用的固化胶为硝基清漆,可用丙酮作为稀释剂。市面上常见的快干胶(俗称505,即氰基丙烯酸)和聚酯树酯也可作为粘接剂。为了把化石从围岩中完整地取出,20世纪初国际上已开始使用酸处理法。最常用的是乙酸(醋酸)。化石围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而恐龙骨骼化石的成分是磷酸钙,乙酸能溶解围岩,却不能溶解恐龙骨骼化石,这样就将骨骼从围岩中分离了出来。骨骼化石分离出来后应立刻取出,用清水冲洗和浸泡,其时间至少要与乙酸浸泡的时间相同,以便尽可能地除出酸性物质。清洗后,可将化石放在600C的烘箱内烘干。
古生物学家通过化石的研究发现,埃德蒙托龙会像人一样得癌症。研究古代疾病和伤害的学问称为古病理学,这种研究主要是通过保存下来的骨头进行的。比如说,如果化石动物的骨头出现病变或特殊的增长,就代表这个动物生前可能曾经患病或受伤。如果某个化石物种有许多个体经常性地出现某些特征,就可以推断出他们某一方面的生活。
电脑断层摄影
电脑断层摄影不需要破坏标本就可以看到化石颅骨的内部构造。平常需要剖开化石才能检视的细部构造,用电脑断层摄影就能轻易做到。传统的X射线会把物体压缩成单一平面,而电脑断层摄影可以产生立体的电脑模型,在多唯空间里操控。
显微镜的运用
古生物学家使用显微镜来观察化石,已经有办法研究各种化石微生物。扫描电子显微镜是功能强大的工具,可以放大物体摄影达百万倍,可以看到远比过去更加细腻的化石骨头细部。这类仪器首次揭露了化石化的微生物构造,协助古生物学家更深入地了解恐龙的生活环境。
恐龙化石的发现是研究恐龙最关键的一步。化石大多保存在沉积岩中,并且化石的出露也是有一定规律的。所以在寻找化石时,需要先对各种沉积岩以及它们的地质年代有所了解。新技术的采用在发现恐龙化石方面也可以助一臂之力。
对恐龙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已经发现的化石。如今,古生物学家已经能够通过先进仪器不用破坏化石就可以看到其内部,而且也可以看到过去不可能检视的内部细微构造。这可以让人们了解恐龙的生活方式、食物、成长和行动方式等,并且得知恐龙的进化谱系。
恐龙化石解剖学
恐龙化石解剖学可以让人们提供化石恐龙本身可能的生活方式或构造的信息,还能提供该恐龙所属的类群进化的相关信息。古生物学家还可以拿某种动物的骨头来与相似类型的骨头做比较,从而阐述物种间的进化谱系关系。虽然化石恐龙的肌肉、器官等柔软组织是不可能变成化石保存下来的,但也可以用现代动物的解剖构造来与化石恐龙比较对照并推断出来。
恐龙的控制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和荷尔蒙系统一起协调恐龙身体的功能。绝大多数蜥脚类恐龙的脑部都很小,有些小型的兽脚类恐龙的脑部却比较大并且比较复杂。大型的兽脚类恐龙之一暴龙具有一个专门控制四肢运动、处理视觉与嗅觉讯息而设计的脑部,但它的大脑却非常小。
恐龙的心肺系统
兽脚类恐龙或许拥有高效率的心脏,以保持较高的体温。蜥脚类的恐龙庞大的身躯可以贮存足够的太阳热能,使它们在整个夜晚都保持温暖。恐龙的心肺系统在执行功能上,可能类似人类的温血系统或爬行类的冷血系统。
恐龙的柔软组织
恐龙身上的柔软组织主要包括肌肉、消化系统等。其骨骼之间以韧带相连,成对而相抗衡的肌肉通常是由筋腱附着在骨骼上,以收缩和放松的方式使四肢来回移动。恐龙的消化系统由盘旋的肠子所组成。肉食性恐龙拥有相当短而简单的消化道,草食性恐龙则需要长而复杂的肠子,以便分解植物纤维、身体的废物等。精子和卵也都经由泄殖腔排出体外。
恐龙的骨架
恐龙骨架的功能主要在于支撑用来运动的肌肉,并保护大脑、心脏和肺部器官,以及安置制造血液的骨髓。不同类群的恐龙会有特化的骨骼,如兽脚类恐龙大头颅里巨大的颞孔,可以减轻不必要的重量。
颅骨和牙齿
通过观察恐龙化石的眼球、鼻组织和耳部就可以了解恐龙的感觉器官。牙齿显示出化石恐龙的生活方式,例如肉食性恐龙的牙齿通常有锐利的边缘或具有圆锥形牙齿,植食性恐龙的牙齿则有叶状或扁平的咀嚼齿。不同恐龙口中的齿列形态也可以提供恐龙觅食方式的信息。
发现挖掘
1913年至1915年,应中国当时的中央资源委员会之邀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质学家乔治·D·劳德伯克博士和R·R·莫斯博士带领美国的一个地质调查组来到中国四川的威远、自流井和荣县一带进行石油地质考察。1915年夏来到荣县县城附近的旭水河畔,开展地质考察活动。8月30日,当他们冒着酷暑在荣县县城与高山铺之间进行考察时,劳德伯克在荣县通往自流井的官道旁,距大路约30多公尺的一个砂岩崖壁上发现一化石露头。他小心翼翼地敲凿化石周围的岩石,不久便露出一段最大直径约20公分,长约30多公分,而且中空的股骨化石,并在这段股骨一端的围岩中找到一颗匕首状的、并具边缘锯齿的残破牙齿。
恐龙化石修复
2022年12月,2021年,广西东兴市发现了侏罗纪晚期恐龙化石,恐龙化石修复工作正有力有序推进。已基本修复完成了40%的恐龙化石,化石在修复后将进入缺失复原、制模翻模、装架和颜色修复等多道工序,确保精准呈现恐龙骨骼原有形态和结构。
恐龙之乡
1981年2月27日,在自贡市郊大山铺发现一处在世界恐龙化石发掘史上罕见、 距今约1.5亿年的中侏罗纪恐龙化石群,填补了研究恐龙演化史上的一段空白。自此,自贡被誉为“恐龙之乡”。
1979~1984 年间先后组织三次大规模的清理和发掘,整个化石群集中埋藏范围约17000平方米,化石骨骼10 万块以上, 被誉为"恐龙公墓"。八十年代中期,在该遗址上修建有我国第一座大型的恐龙遗址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
阿根廷现史上最大恐龙化石 相当于14头大象
2014年5月18日,阿根廷发现迄今为止已出土的最大恐龙骨骼化石。科学家们相信,这只恐龙的品种为雷龙,重达17万磅,有14头非洲大象那么重。
恐龙木乃伊
1999年,一名少年在美国北达科他州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恐龙木乃伊,可以看到其象鸭子一样的嘴巴,并且皮肤几乎完整无缺。科学家已经从这具的罕见恐龙木乃伊上面找到了一些有机物,这意味着人类有望很快揭开有关恐龙的生物学秘密。
恐龙的遗骸和一条史前的像鳄鱼一样的动物Borealosuchus的遗骸缠绕在一起,科学家认为Borealosuchus可能是在吃恐龙的尸体时死掉的。领导恐龙样本研究小组的曼彻斯特大学的菲尔-曼宁说:“这只白垩纪鳄鱼可能是同一时间死掉的。鳄鱼可能在爬进已死的恐龙肚子后窒息而死。”科学家已经收集了应该能确认这一恐怖的理论是否属实的证据。对恐龙躯干和尾巴的一次CT扫描—同类中进行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扫描—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进行分析。
这条恐龙是1999年由16岁的泰勒-莱森在北达科他州海尔克里克(Hell Creek)发现的,5年后恐龙被发掘出来。它是一只年轻的成年恐龙,属于一种相对较为常见的恐龙——埃德蒙顿龙(Edmontosaurus),又被称为达科他龙。达科他龙靠两条腿行走,体长25-30英尺(7.5-9米),到肩高6-8英尺,重3-4吨。成年的达科他龙会达到40英尺长、6吨重。
和多数恐龙标本不一样,达科他龙在变成化石之前已成木乃伊状,意味着这只恐龙几乎所有的皮以及象腱和韧带之类的部分结缔组织连同它的骨头一起被保存下来。这使得科学家可以对它进行一次详细的“尸体解剖”,并重新构建了其解剖结构的详细情况。这些结果将于9日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播出的一部记录片《恐龙尸体解剖》(Dino Autopsy)中完全呈现。
科学家重新构建了它的步态和生物力学,推断它的最高速度大约为28英里每小时(45千米每小时),这使得其奔跑速度比其中一种最可怕的天敌霸王龙(32千米每小时)更快。
结缔组织的保存完好也表明,埃德蒙顿龙的椎骨至少间隔1厘米,不用象多数博物馆展览恐龙那样紧紧地包在一起。这表明,鸭嘴龙比通常认为的要长,而且可能意味着象长颈蜥脚类之类的大得多的恐龙比人们推想的还要长2米。
恐龙皮还显示出有斑纹的迹象,这可能暗示着一种伪装模式。利用一台波音扫描仪进行的CT扫描可能揭示是否有内脏在皮下保存下来,而波音扫描仪通常是用来测试飞机和宇宙飞船零件的。曼宁博士说:“我们已经发现了生物学问题,而且我们相信会收到不错的结果。如果它证明是组织的话,那可能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
而在2008年12月26日,中国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了世界上发现的第5具恐龙木乃伊,也是在中国发现的第一具恐龙木乃伊,距今1.2亿年,同时也是辽西地区发现的最小个体木乃伊化石,这是一只鹦鹉嘴龙,而且首次看到了深层皮肤。
8600万年前河南恐龙宝宝化石归国展出 曾流失海外
2013年12月,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经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流失到美国18年的“路易贝贝”回到祖国,并将在老家河南供科学研究和永久珍藏展示。
2014年9月28日,河南省发现3大恐龙动物群和一个古生物群;复原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恐龙骨架——巨型汝阳龙;在海外流落多年的恐龙化石“路易贝贝”首次在河南与游客见面。
经对河南省恐龙化石的系统调查与勘查,河南省已有15县(市)发现了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或恐龙脚印化石,分布在14个中生代盆地中。河南省发现的恐龙蛋化石有8科、12属、36种,是我国发现恐龙蛋种属最多的省份,占全国恐龙蛋化石种属总数的80%、世界的70%。河南省省范围内已发现残存的恐龙化石露头点243处,发掘了61处,研究确认恐龙有15科21属21种,发现恐龙脚印4种。
2014年9月28日,河南省地质博物馆门外,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巨型汝阳龙的骨架得到复原。复原后,恐龙体长38.1米,体宽3.3米,脖子长17米,是已知世界上复原装架的最粗壮、最重、最大的恐龙。推测其活着时的体重可达130吨,相当于20头大象的重量,极度加长的颈椎椎体特征,说明了巨型汝阳龙为一长颈椎类型。
在地质博物馆展厅内,流落海外十多年的恐龙化石“路易贝贝”也首次与观众见面。“路易贝贝”产自西峡盆地,距今约8600万年。“路易贝贝”与4枚西峡巨型长形蛋化石共生在一起,骨骼化石保存长度为118厘米。经初步鉴定,它是一个刚刚破壳的小窃蛋龙宝宝,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科普价值。
村民砍柴捡到6块恐龙骨骼化石 距今1.4亿年
2015年3月4日,接过重庆市地勘局地质工程队颁发的荣誉证书,合川区村民谢秀明才明白,自己砍柴时捡的6块“怪石”,竟是距今已1.4亿年的恐龙骨骼化石。10月中旬,谢秀明的妻子在一株柏树根部发现形状怪异的“石头”,后经鉴别,该化石属恐龙后腿骨化石。这批恐龙化石由重庆市地勘局进行保护、鉴定。
云南新发现两具1.8亿年前恐龙化石
2015年底,云南省禄丰县发现两具距今约1.8亿年的恐龙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7日现场初步鉴定推测,这两具恐龙化石分别为“巨型禄丰龙”和“许氏禄丰龙”。据介绍,新发掘的这具“巨型禄丰龙”保存部分为背椎13个、荐椎3个、左右髂骨、坐耻骨、后肢全部、尾椎22个。
河北丰宁发现1.3亿年前疑似新属种恐龙化石
2017年10月丰宁化石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四岔口乡李起龙村芥菜沟实地巡查过程中,发现部分恐龙化石裸露在地表,随后保护起来。8月28日,自然资源部向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去函,同意抢救性发掘该恐龙化石。9月4日,恐龙化石抢救性发掘开工仪式在芥菜沟举行。9月5日,丰宁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同时向5位国内古生物化石研究专家颁发了聘书。
新华社9月7日电我国专家在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境内1.3亿年前地层中发现疑似新属种恐龙化石。根据腿骨化石估算,属于大中型恐龙化石。发掘工作正在进行。
古生物学家发现世上最袖珍恐龙足迹化石
2019年2月19日报道,中外科学家团队在韩国发现一件极为罕见的恐龙足迹化石,其细节对于理解极小型兽脚类恐龙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9年,3名化石猎人曾先后在尚克林发现新型恐龙的化石,经过研究和考证,南安普顿大学的古生物学家认为,该恐龙属白垩纪中期兽脚亚目,在欧洲发现的记录极少。报道称,这种恐龙生活在1.15亿年前的白垩纪,身长约有4米。因其颈部、背部和尾部的骨腔中有巨大的气囊,研究者判断其属于兽脚亚目,并将其命名为Vectaerovenator inopinatus。研究者认为,该恐龙和现代鸟类属同一类,后者也有气囊,它们利用气囊作为肺的辅助。此外,气囊很可能“帮助其提高呼吸系统效率,减轻骨骼重量”。
四川隆昌发现完整恐龙化石 距今约1.6亿年
2021年10月18日下午,四川隆昌市一工地在采石过程中,发现疑似古生物化石。对此,有专家初步判断为蜥脚类恐龙化石(红星新闻此前报道:四川隆昌一工地挖出疑似古生物化石,专家称初步判断为蜥脚类恐龙尾椎骨)。10月25日,隆昌市政府新闻办通报确认,这是一具保存比较完整的小—中型蜥脚类恐龙化石,是隆昌市首次发现的完整恐龙化石。
重庆新发现恐龙化石
2021年11月,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外公布,在重庆市合川区官渡镇发现了珍贵的恐龙化石。前期保护工作已经展开。
这次在合川官渡镇发现的恐龙化石产出于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上段的地层中,距今约1.65亿年,与1957年涪江畔合川区太和镇发现的马门溪龙和2015年嘉陵江畔合川区大石街道发现的马门溪龙待定种属于同一时代,都处于马门溪龙动物群阶段。根据已发现的骨骼化石形态特征,重庆市地勘局初步判断,此次发现的恐龙化石也属于马门溪龙类。
现场调查勘探只发现了恐龙部分尾部、脚掌部位和零散背部肋骨,四肢及颈背躯干部分还未发现,现阶段只是对化石进行探明和保护,化石均保护在原地。下一步,若发现存在更多化石,相关部门将上报国家自然资源部,申请正式的发掘工作。
完整恐龙肚脐
2022年6月8日,香港中文大学和国际古生物学家组成团队公布,成功利用激光成像技术,在一块1.25亿年历史、于中国出土的化石上首次发现完整恐龙肚脐,是科学界找到动物有肚脐最古老的记录。
英国发现最大陆地恐龙化石
当地时间2022年6月9日,英国古生物学家表示,在英格兰怀特岛发现了欧洲已知最大的陆地恐龙的骨骼化石,这种恐龙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食肉恐龙的一个物种。
云南大规模抢救性发掘新发现恐龙化石
2022年12月28日,在云南楚雄州禄丰市恐龙山镇一处陡峭的荒坡上,刚发掘出来的一堆恐龙骨骼化石“新鲜出炉”。此次即将发掘的恐龙化石点共9个,其中禄丰市恐龙山镇1个、武定县万德镇2个、双柏县大庄、大麦地和安龙堡3个乡镇6个。除双柏县的恐龙化石属于侏罗纪中晚期外,其余8个点的化石均属于早侏罗世。
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云南省禄丰市开启对境内新发现的3具恐龙化石的抢救性发掘。截至2022年12月29日,这3具恐龙化石已全部露出地表。由于恐龙化石的腹肋骨一般不易保存,在以往禄丰挖掘出土的恐龙化石中,腹肋骨保存完整的少之又少,但此次出土的其中一具恐龙化石腹肋骨保存较为完整,这对恐龙的食性、年龄等方面研究有较高的价值。
智利南部巴塔哥尼亚地区发现包括巨盗龙在内的四种恐龙化石
当地时间2023年1月11日,多国联合组成的科研小组对外发布称,在智利南部巴塔哥尼亚地区发现了包括巨盗龙在内的四种恐龙化石。过去10年间,该地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化石考古遗址。
这一发现由智利南极研究所、智利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他们设法鉴定了四种恐龙的遗骸,包括巨盗龙的牙齿和颅后骨。
科研人员表示,这些食肉恐龙有猛禽爪、用于撕裂猎物的小型牙齿和巨大的上肢,在白垩纪晚期,这些特征使得它们能够处于该地区的食物链顶端。
首次发现非鸟恐龙的喉部骨骼化石
2023年2月16日,一个日美联合研究小组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说,他们从2005年在蒙古国发现的非鸟恐龙化石中发现了喉部骨骼化石,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非鸟恐龙的喉部骨骼化石。
2023年7月1日,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发布了广州恐龙及鳄类蛋化石的新发现,其中鳄类蛋化石是国内首次发现。
河北首次发现两具完整“热河生物群”恐龙化石
2023年9月,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发布消息,在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首次发现两具1.3亿多年前“热河生物群”植食性恐龙化石,一只为新属种,属于较为原始的角龙类,全身骨骼保存近乎完整,是填补角龙类恐龙演化发展“断链”的重要一环;一只属于剑龙类,骨骼、皮肤印痕保存近100%,其保存面积和完整程度世界罕见。
世界上现存(截止2021-10-22 15:56:43)最大的三角龙骨架化石2021年10月21日在法国首都巴黎一家拍卖行月拍出年60万欧元,创欧洲恐龙化石拍卖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