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

字源查字:僮繁体字:僮字拼音:tóng,zhuàng僮字注音:ㄊㄨㄥˊ


僮字偏旁部首:部外笔画:12笔画总数:14五笔86版:wujf


五笔98版:wujf仓颉号码:oytg僮字结构:左右结构僮字五行:金


四角号码:20215郑码查询:nskbgb2312码:D9D7Big5编码:B9AD


國語小辭典uci-code:U+50EE首尾分解:亻童部件分解:亻立里


僮造字法:形声;从亻、童声僮异体字:偅壯獞

笔顺编号:32414312511211

笔顺读写:撇竖捺横捺撇横竖折横横竖横横

词条已被关注:10095次,词条更新时间:2025-04-14

僮字字源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字形演变


包2.217(楚)

說文‧人部

老子乙前53下(隸)
西漢

老子乙186上(隸)
西漢

嘉祥畫象石題記(隸)
東漢

楷書

僮字象形文造型-僮字变化过程研究

读音:tóng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说文籀文;

古玺文;

小篆童;

小篆僮;

隶书

读音:tóng

“童”字本义是古代因犯罪或被俘沦为奴隶的男子。《说文》: “童,男有罪曰奴, 奴曰童, 女曰妾。 ” 金文写作 “” , 上边均有一表示为奴隶刺标志的刀, 即 “䇂” (读qiān ) , 中间的眼目表明是被 “䇂”刺瞎一只眼(详见 “民” 释文)的奴隶,下边的 “東” 是大口袋,“橐” 的初文,表示 “东西” ,或为强调东西的沉重,又加 “土” 字。“说文籀文”写作 “” , 字形虽异, 结构近似。 小篆写作 “” 。 因古时奴隶的孩子也是奴隶, 小篆另加一 “亻” (人)旁作 “” , 表示未成年的男奴。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僮字新旧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僮
中国大陆
台湾 僮
台湾
香港 僮
香港
日本 僮
日本
韩国 僮
韩国
旧字形 僮
旧字形

僮字说文字源

僮字说文字源
僮-S05652

僮字字源字典

僮字字源字典
僮-字源字典

汉字源流字典,收集了五千多幅汉字字源图片。

僮字基本解释

1. 僮 [tóng]2. 僮 [zhuàng]

僮 [tóng]
  1. 封建时代受奴役的未成年人:书~。~仆。

  2. 古同“童”。

僮 [zhuàng]
  1. 〔~族〕中国少数民族,今改作“壮族”。

僮字笔顺


tóng zhuàng









横折





僮字详细解释

1. 僮 [tóng]2. 僮 [zhuàng]

僮 [tóng]

〈名〉

  1. (形声。从人,童声。本义:未成年的人)

  2. 同本义 [young]

    僮,未冠也。——《说文》。按:“十九以下,八岁以上也。”

    僮子备官,而未之闻邪。——《国语·鲁语》

    为两郎僮。——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孰若为一郎僮耶。

    与其杀是僮。

    不当为僮。

  3. 又如:僮子(童子。指未成年的人);僮女(童女,少女);僮男(童男,少年);僮儿(男孩);僮谣(即童谣)

  4. 奴婢 [servant]

    而卓王孙家僮数百人。——《史记·司马相如传》

    今民卖僮者。——《汉书·贾谊传》

  5. 又如:僮使(奴婢);僮奴(奴仆);僮史(仆隶);僮役(仆役);僮牧(犹僮仆);僮指(称僮仆,奴婢);僮客(奴仆);僮娃(指童婢)

〈形〉

  1. 无知 [ignorant]

    僮昏不可使谋。——《国语·晋语》

  2. 又如:僮昏(昏愦无知。亦指昏愦无知的人);僮蒙(昏昧不明事理)

  3. 低贱 [humble]。如:僮妇(泛称平民妇女);僮夫(犹言匹夫。指平民男子);僮讼(指民事诉讼)

僮 [zhuàng]

〈名〉

  1. 中国少数民族壮族的“壮”的原字,1965年改“僮”为“壮”[Zhuang nationality]

  2. 另见 tóng

僮字常用词组

1. 僮 [tóng]

僮 [tóng]
  1. 僮奴 tóng nú

    [houseboy;manservant;servant;slave] 僮仆,奴仆。

    宗族僮奴百许人。--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僮仆 tóng pú

    [houseboy;manservant;servant] 仆人

    僮仆欢迎。--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字部】

1. 僮 [tóng]2. 僮 [zhuàng]

僮 [tóng]
  1. 封建时代受奴役的未成年人:书~。~仆。

  2. 古同“童”。

僮 [zhuàng]
  1. 〔~族〕中国少数民族,今改作“壮族”。

【唐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𠀤音同。

【說文】未冠也。又【前漢·衞靑傳註】僮者,婢妾之總稱。

【史記·貨殖傳】卓王孫家僮八百人。

【前漢·張安世傳】僮七百人,皆有手技。

【玉篇】僮幼迷荒者。

【詩·鄭風】狂僮之狂也且。

【傳】狂行僮昏所化也。

【廣雅】僮,癡也。今爲童。

又無知貌。

【揚子·太玄經】物僮然未有知。

又竦敬貌。

【詩·召南】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徐,僮,取慮三縣名,屬臨淮郡。

又姓。漢交趾刺史僮尹。

【鄭樵·族略】卽童姓。或从人,以別其族。 【韻會】《說文》童,孥也。僮,幼也。今以僮幼字作童,童僕字作僮,相承失也。

说文解字

【徒紅切】-【卷八】

【原文】未冠也。从人童聲。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未冠也。
辛部曰。男有辠曰奴。奴曰童。按說文僮童之訓與後人所用正相反。如穜種二篆之比。今經傳僮子字皆作童子。非古也。襍記注曰。童、未成人之稱。學記注曰。成童、十五以上。引伸爲僮蒙。玉篇引詩。狂僮之狂也且。傳曰。狂行、僮昏所化也。廣雅曰。僮、癡也。若召南僮僮、竦敬也。則又如愚之義也。
从人。童聲。
徒紅切。九部。

僮字文言文解释

tóng

①<名>儿童;少年。《陈情表》:“内无应门五尺之~。”

②<名>年轻的奴隶或奴仆。《童区寄传》:“为两郎~,孰若为一郎~?”

【僮僮】盛、多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