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

字源查字:綬繁体字:綬字拼音:shòu綬字注音:ㄕㄡˋ


綬字偏旁部首:部外笔画:8笔画总数:14五笔86版:xepc


五笔98版:xepc仓颉号码:vfbbe綬字结构:左右结构綬字五行:


四角号码:22947郑码查询:zpwxgb2312码:E7B7Big5编码:BAFE


國語小辭典uci-code:U+7DAC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綬造字法:形声;从纟、受声綬异体字:

笔顺编号:55444434434554

笔顺读写:

词条已被关注:3001次,词条更新时间:2025-04-05

綬字字源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字形演变


史墻盤(金)
西周中期

說文‧糸部

武威簡.服傳12(隸)
西漢

漢印徵
西漢

蒼山畫象石題記(隸)
東漢

魏王基殘碑(隸)
曹魏

東吳高榮墓木簡(隸)
孫吳

楷書

綬字象形文造型-綬字变化过程研究

读音:shòu


金文;

小篆;

汉简;

隶书1;

隶书2

读音:shòu

“绶”是拴佩玉、 印章以及系帷幕的丝带子。 《说文》: “绶, 维也。从糸, 受声。 ” 属形声字。 金文写作 “” 。 左边 “” 是绳索的 “索” ,同绳, 是形符; 右边的 “”是授受的 “受” , 象上下两手交接一舟形物,在这里作声符使用。 小篆写作 “” 。 将形符 “索” 改为 “” (糸, 读mì),丝束形; 右边的 “受”虽不如甲、金文象形,也可看出上下两手交接一物的形状。隶书(汉《仓颉庙碑》等)写作“” , 成为今文。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綬字新旧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綬
中国大陆
台湾 綬
台湾
香港 綬
香港
日本 綬
日本
韩国 綬
韩国
旧字形 綬
旧字形

綬字金文源流

綬字金文源流
綬-B18257

綬字六书源流

綬字六书源流
綬-L35295
綬字六书源流
綬-L18140

綬字说文字源

綬字说文字源
綬-S09699

綬字字源字典

綬字字源字典
綬-字源字典

汉字源流字典,收集了五千多幅汉字字源图片。

綬字基本解释

  1. 见“绶”。

綬字笔顺


shòu

撇折

撇折










横撇/横钩

横撇/横钩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字部】

  1. 见“绶”。

【廣韻】殖酉切【集韻】【韻會】【正韻】是酉切,𠀤音受。

【說文】綬韍,維也。

【玉篇】綬,組也,綸紱也。

【急就篇註】綬,受也,所以承受印環也。亦謂之璲。

【後漢·輿服志】韍佩旣廢,秦乃以采組,連結於璲,光明章表,轉相結受,故謂之綬。

【漢官儀】綬,長一尺二寸,法十二月,廣三尺,法天地人也。

又【周禮·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

【註】綬,組綬,所以繫帷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承呪切,音授。義同。

说文解字

【植酉切】-【卷十三】

【原文】韍維也。从糸受聲。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韍維也。
韍古文作市、韠也。韍維、謂所以維韍者。釋器曰。璲、瑞也。此謂玉瑞也。又曰。璲、綬也。郭云。卽佩玉之組。所以連繫瑞者。因通謂之璲。今本字誤古者韍佩皆系於革帶。佩玉之系謂之璲。俗字爲繸。又謂之綬。韍之系亦謂之綬。爾雅渾言之。許析言之。言韍可以該佩也。謂之綬者、韍佩與革帶之閒有聯而受之者。故曰綬。玉藻曰。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士佩瑌玟而縕組綬。孔子佩象環五寸而綦組綬。是其制也。司馬氏輿服志曰。五伯迭興。戰兵不息。於是解去韍佩。畱其係璲。以爲章表。故詩曰。㻆㻆佩璲。此之謂也。至秦乃以采組連結於璲。光明章表。轉相結受。故謂之綬。漢承不改。夫大東所言。其時未嘗去玉。綬見玉藻、爾雅。非至秦漢乃有此名。古之所謂綬者璲也。秦漢之縌也。秦漢之所謂綬者、所以代古之韍佩也。非古之綬也。然則許曰綬、韍維也。又曰組、綬屬也。此古之綬也。又曰縌、綬維也。緺、綬紫靑色也。綸、靑絲綬也。此秦漢之綬也。秦漢改韍佩爲綬。遂改綬爲縌。此名之遷移當正者也。
从糸。受聲。
殖酉切。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