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

字源查字:熹繁体字:熹字拼音:xī熹字注音:ㄒㄧ


熹字偏旁部首:部外笔画:12笔画总数:16五笔86版:fkuo


五笔98版:fkuo仓颉号码:grtf熹字结构:上下结构熹字五行:火


四角号码:40336郑码查询:bjjugb2312码:ECE4Big5编码:BF51


國語小辭典uci-code:U+71B9首尾分解:喜灬部件分解:士口丷一口灬


熹造字法:形声;从灬、喜声熹异体字:熺暿𤏴

笔顺编号:1212514312514444

笔顺读写:横竖横竖折横捺撇横竖折横捺捺捺捺

词条已被关注:39275次,词条更新时间:2025-04-16

熹字字源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字形演变


前5.8.5

後2.41.7合18739賓組

粹232合32536歷組

粹539合31017無名組

簠雜127合15667賓組

寧滬1.315合30693無名組

存398合15668賓組

京都2286合34468歷組

前5.8.5(甲)

說文‧火部

禮器碑(隸)
東漢

孔宙碑(隸)
東漢

魯峻碑(隸)
東漢

楷書

熹字象形文造型-熹字变化过程研究

读音:xī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甲骨文4;

甲骨文5;

小篆;

隶书

读音:xī

“熹”是上古祭祀活动中的场景: 一边击鼓一边用火烤肉。《说文》:“熹, 炙也。从火, 喜声。 ”意为形声字。其实甲骨文写作“” 。 上边是“壴” (读zhù, 鼓) , 下边是火, 四周是表示鼓声或火星的小点, 正是一幅火红热闹的场景, 当为会意字。 小篆据此写作“” , 仅将甲骨文的 “” (火苗形)直写作 “火” , 鼓形依稀可见。 隶书(汉《华山庙碑》 )以直笔方折写作“” , 成为今文。

注: “喜” 的本字是鼓形“壴” (读zhù)。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熹字新旧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熹
中国大陆
台湾 熹
台湾
香港 熹
香港
日本 熹
日本
韩国 熹
韩国
旧字形 熹
旧字形

熹字甲骨文源流

熹字甲骨文源流
熹-J23026
熹字甲骨文源流
熹-J23027
熹字甲骨文源流
熹-J23028

熹字六书源流

熹字六书源流
熹-L30323
熹字六书源流
熹-L30324
熹字六书源流
熹-L01951

熹字说文字源

熹字说文字源
熹-S07306

熹字字源字典

熹字字源字典
熹-字源字典

汉字源流字典,收集了五千多幅汉字字源图片。

熹字基本解释

  1. 光明:~微(日光微明)。星~。

  2. 炙,炽热:“东暾淡未~,北吹寒更寂”。

  3. 古人名用字。

熹字笔顺







横折






横折





熹字详细解释

〈动〉

  1. (形声。从火,喜声。本义:烤炙) 同本义 [roast meat]

    熹,炙也。——《说文》。字亦作熺。

〈形〉

  1. 炽热 [red-hot]

    熹,热也,炽也。——《玉篇》

    熺,炽也。——《广雅》

    熺炭重燔。——木华《海赋》。注:“炭之有光者也。”

  2. 亮;光明 [bright]

    有时而星熺。——《管子·侈靡》

    明镫熺炎光。——《文选·赠五官中郎将诗》

    东暾澹未熹,北吹寒更寂。——杨万里诗

  3. 又如:熹微;熹烂(灿烂的光彩)

熹字常用词组

  1. 熹微 xī wēi

    [dim] 微明,光未盛的样子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字部】

  1. 光明:~微(日光微明)。星~。

  2. 炙,炽热:“东暾淡未~,北吹寒更寂”。

  3. 古人名用字。

【唐韻】許其切【集韻】【韻會】虛其切,𠀤音僖。

【說文】炙也。

【玉篇】熱也,烝也。

又【玉篇】熾也。

【廣韻】盛也,博也。

【後漢·桓帝紀】改元延熹。又【靈帝紀】改元光熹。

又【諡法】有功安人曰熹。

又人名。

【宋史·朱熹傳】字元晦,號仲晦。

又【正字通】微陽也。

【陶潛·歸去來辭】恨晨光之熹微。

又通作訢。

【禮·樂記】天地訢合。

【註】訢讀爲熹。熹,猶烝也。

【疏】言天地之氣烝動,猶若人之熹也。 【說文】本作𤏴。

【玉篇】同熺。或作暿、熙。

说文解字

【許其切】-【卷十】

【原文】炙也。从火喜聲。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炙也。
炙者、抗火炙肉也。此熹之本義。引申爲

熹字文言文解释

①<形>亮;明亮。《管子•侈靡》:“有时而星~。”

②<形>炽;火旺。木华《海赋》:“~炭重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