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

字源查字:與繁体字:與字拼音:yǔ與字注音:ㄩˇ


與字偏旁部首:部外笔画:7笔画总数:13五笔86版:wfgw


五笔98版:egnw仓颉号码:hxyc與字结构:上中下结构與字五行:


四角号码:77801郑码查询:nbiogb2312码:D3EBBig5编码:BB50


國語小辭典uci-code:U+8207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與造字法: 與异体字:歟与𦥸𦦲𢌱𢌱𢌱

笔顺编号:3211152511134

笔顺读写:

词条已被关注:6242次,词条更新时间:2025-02-21

與字字源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字形演变


止高君鉦鋮春秋晚期集成423

𦅫鎛春秋中期集成271

中山王昔鼎戰國晚期集成2840

中山王昔壺戰國晚期集成9735

𦅫鎛(金)
春秋中期

止高君鉦鋮(金)
春秋晚期

中山王昔鼎(金)
戰國晚期

包2.141(楚)

郭.老甲.35(楚)

郭.老甲.36(楚)

郭.緇.22(楚)

信1.03(楚)

郭.老甲.5(楚)

說文古文

說文‧舁部

睡虎地簡24.19(隸)

老子甲8(隸)
西漢

孫子95(隸)
西漢

石門頌(隸)
東漢

禮器碑(隸)
東漢

熹.易.乾文言(隸)
東漢

楷書

與字象形文造型-與字变化过程研究

读音:yǔ


金文1;

金文2;

说文古文;

候马盟书;

小篆与;

小篆與;

三体石经;

隶书与;

隶书與

读音:yǔ

“与” 与 “與” 是两个音同义近的异写字。“与”是从“與”字中蜕变出来的字形。《说文》: “与,赐予也。一为与。此与與同。” “與”字金文、《侯马盟书》写作 “” , 上下四只手(即 “舁”字) , 中间是一“犬牙交错” 的 “牙”字(小篆误以为是 “与” )。金文1下加 “口”字表示统一口令, 下加 “二” 者表示平均用力。 小篆随《侯马盟书》写作“” 。《说文》: “與,党与也。” 意思是从共同用力作某件事,引申为朋党、群体, 不是與字的本义。隶书《樊敏碑》、 《史晨碑》分别写作“” 。

注: 在“说文古文” 中也写作“” , 是“与”字蜕变的基础。 简化字时统一写作 “与” 。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與字新旧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與
中国大陆
台湾 與
台湾
香港 與
香港
日本 與
日本
韩国 與
韩国
旧字形 與
旧字形

與字金文源流

與字金文源流
與-B03481
與字金文源流
與-B03482
與字金文源流
與-B03483
與字金文源流
與-B03484

與字六书源流

與字六书源流
與-L34279
與字六书源流
與-L34280
與字六书源流
與-L34281
與字六书源流
與-L34282
與字六书源流
與-L14196
與字六书源流
與-L14197
與字六书源流
與-L14198
與字六书源流
與-L14199
與字六书源流
與-L14200

與字字源字典

與字字源字典
與-字源字典

汉字源流字典,收集了五千多幅汉字字源图片。

與字基本解释

    與字笔顺








    竖折撇/竖折折


    横折





    與字组词

    康熙字典

    【未集下】【臼字部】

      〔古文〕𢌱𦦲𠔔【廣韻】弋諸切【正韻】弋渚切【集韻】【韻會】演女切,𠀤音予。

      【說文】黨與也。

      【戰國策】是君以合齊與强楚。

      【註】與,黨與也。

      【管子·八觀篇】請謁得于上,則黨與成于下。

      又【廣韻】善也。

      【禮·禮運】諸侯以禮相與。

      又【增韻】及也。

      【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又許也,從也。

      【論語】吾與點也。

      【管子·形勢解】鬼神助之,天地與之。

      又待也。

      【論語】歲不我與。

      又【博雅】如也。

      【前漢·韓信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

      【註】師古曰:與,如也。

      【司馬相如·子虛賦】楚王之獵,孰與寡人。

      又施予也。

      【禮·曲禮】與人者,不問其所欲。

      【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與。

      【註】與,謂予人物也。

      又助也。

      【戰國策】吾將深入吳軍,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與大心者也。

      【註】與,猶助也。

      又類也。

      【周語】夫禮之立,成者爲飫,昭明大節而已,少曲與焉。

      【註】與,類也,威儀少比類也。

      又以也。

      【詩·召南】之子歸,不我與。

      【朱註】與,猶以也,以謂挾己而偕行也。

      又和也。

      【戰國策】內𡨥不與,外敵不可拒。

      【註】𡨥猶亂,與猶和也。

      又用也。

      【詩·唐風】人之爲言,苟亦無與。

      【傳】無與,弗用也。

      又數也。

      【禮·曲禮】生與來日。

      【註】與,猶數也。

      又語辭。

      【禮·表記】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

      又容與,閑適貌。

      【莊子·人閒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

      【註】以求從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

      【史記·司馬相如傳】楚王乃弭節,裴回翱翔容與。

      【註】索隱曰:言自得。

      又【正字通】大與,官名,主爵祿之官。

      又不與,國名。

      【山海經】有不與之國,烈姓黍食。

      又姓。又【廣韻】羊洳切【集韻】【韻會】【正韻】羊茹切,𠀤音豫。參與也。

      【正韻】干也。

      【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

      【周禮·冬官考工記】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

      又縣名。

      【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以中涓從,將擊胡陵方與。

      【註】索隱曰:地理志,二縣皆屬山陽。正義曰:與,音預。

      又【正字通】疑慮未決也。通作豫。

      【前漢·昌邑王傳】楊敞猶與無決。又【陳湯傳】士卒猶與。通作豫。

      又【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俱切,𠀤音余。語辭。

      【論語】其爲仁之本與。

      【禮·檀弓】曾子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疏】微,無也。與,語助。

      又【詩·小雅】我黍與與,我稷翼翼。

      【箋】與與,翼翼,蕃廡貌。

      又【論語】與與如也。

      【註】威儀中適貌。

      又舒也。

      【前漢·禮樂志】朱明盛長,旉與萬物。

      【註】師古曰:敷與,言開舒也。與,弋於反。

      又人名。

      【書·舜典】垂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

      【傳】殳斨,伯與,二臣名。

      【釋文】與,音餘。

      又山名。同輿。

      【山海經】敦與之山。

      【註】按名勝志作敦輿山。

      【又】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

      【註】與或作輿。

      又【集韻】倚亥切,音欸。与也。◎按說文与訓賜予也,一勺爲与。與訓黨與也。今俗與字通作与。

      说文解字

      【余呂切】-【卷三】

      【原文】黨與也。从舁从与。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黨與也。
      黨當作攩。攩、朋群也。與當作与。与、賜予也。
      从舁与。
      會意。共舉而与之也。舁与皆亦聲。余吕切。五部。

      與字的部首是,和字部首相同的字(按点击率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