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导航

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

字源查字:祇繁体字:祇字拼音:zhǐ,qí祇字注音:


祇字偏旁部首:部外笔画:4笔画总数:8五笔86版:pyqa


五笔98版:pyqa仓颉号码:ifhvp祇字结构:左右结构祇字五行:


四角号码:32240郑码查询:wsrhgb2312码:noneBig5编码:ACE9


國語小辭典uci-code:U+7947首尾分解:礻氏部件分解:礻氏


祇造字法:形声;从礻、氏声祇异体字:

笔顺编号:45243515

笔顺读写:捺折竖捺撇折横折

词条已被关注:48863次,词条更新时间:2024-11-22

祇字字源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字形演变


者尸鎛戰國早期集成122

者尸鎛(金)
戰國早期

說文‧示部

武梁祠畫象題字(隸)
東漢

晉祀后土殘碑(隸)

楷書

祇字新旧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祇
中国大陆
台湾 祇
台湾
香港 祇
香港
日本 祇
日本
韩国 祇
韩国
旧字形 祇
旧字形

祇字六书源流

祇字六书源流
祇-L01818

祇字说文字源

祇字说文字源
祇-S00036

祇字字源字典

祇字字源字典
祇-字源字典

汉字源流字典,收集了五千多幅汉字字源图片。

祇字基本解释

1. 祇 [zhǐ]2. 祇 [qí]

祇 [zhǐ]
  1. 正、恰、只。《詩經•小雅•何人斯》:“胡逝我梁,祇攪我心。”三國•魏•曹丕《煌煌京洛行》:“多言寡誠,祇令事敗。”

祇 [qí]
  1. 地神。說文解字:“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如:“神祇”。

  2. 安心。《詩經•小雅•何人斯》:“壹者之來,俾我祇也。”鄭玄•箋:“一者之來見我,我則知之,是使我心安也。”

  3. 大。《易經•繫辭下》:“不遠復,無祇悔。”

祇字笔顺




横撇/横钩




竖提


斜钩

祇字详细解释

1. 祇 [qí]

祇 [qí]

〈名〉

  1. (形声。从示,氏声。本义:地神)

  2. 同本义 [the god of the earth]

    祇,地祇也。——《说文》

    天神曰灵,地神曰祇。——《尸子》

    修礼地祇,谒款天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祷尔于上下神祇。——《论语·述而》

  3. 又如:神祇(天神和地神);祇园(祇洹,祇林,祇苑。祇树园。印度佛教圣地之一。后用为佛寺的代称)

  4. 通“疧”。病患 [disease]

    坎不盈,祇既平,无咎。——《易·坎》

    壹者之来,俾我祇也。——《诗·小雅·何人斯》

〈形〉

  1. 很大 [greatly]。如:祇悔

  2. 盛大 [grand]

    相次我师经此过,好将诚意至疧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3. 另见 zhǐ

祇字常用词组

1. 祇 [qí]

祇 [qí]
  1. 祇悔 qí huǐ

    [greatly repent] 大悔

康熙字典

【午集下】【示字部】

1. 祇 [zhǐ]2. 祇 [qí]

祇 [zhǐ]
  1. 正、恰、只。《詩經•小雅•何人斯》:“胡逝我梁,祇攪我心。”三國•魏•曹丕《煌煌京洛行》:“多言寡誠,祇令事敗。”

祇 [qí]
  1. 地神。說文解字:“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如:“神祇”。

  2. 安心。《詩經•小雅•何人斯》:“壹者之來,俾我祇也。”鄭玄•箋:“一者之來見我,我則知之,是使我心安也。”

  3. 大。《易經•繫辭下》:“不遠復,無祇悔。”

【唐韻】巨支切【集韻】【韻會】翹移切【正韻】渠宜切,𠀤音岐。同示,地神。

【說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

又安也。

【詩·小雅】壹者之來,俾我祇也。

【註】壹者之來見我,我則知之,是使我心安也。

又大也。

【易·復卦】不遠復無祇悔。

【韓康伯云】祇,大也。旣能速復,是無大悔。

又【廣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𠀤音支。適也,但也。

【詩·小雅】祇攪我心。 【韻會】孫奕示兒編曰:祇兩音,音岐者,神祇之祇。音支者,訓適是也,如詩亦祇以異。揚子曰:兹苦也,祇其所以爲樂也歟。陸德明司馬溫公𠀤以爲音支。今杜詩韓詩或書作秖,从禾从氏,而俗讀曰質者,非也。

【玉篇】秖,竹尸切。

【廣韻】秖,丁尼切。皆註曰:穀始熟也。

又通作圻。

【左傳·昭十二年】是以獲沒於祇宮。

【馬融云】圻內游觀之宮。

说文解字

【巨支切】-【卷一】

【原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从示氏聲。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地祇提出萬物者也。
地祇提三字同在古音第十六部。地本在十七部。而多轉入十六部用。
从示。氏聲。
巨支切。古音十六部。凡假借必取諸同部。如周易无祇悔。釋文云。祇、辭也。馬同、音之是反。此讀祇爲語辭、適也。五經文字、廣韵作衹者是也。又云。鄭云病也。此讀祇爲疧。與何人斯同也。又云。王肅作禔、時支反。陸云安也。九家本作㩼字、音支。韓伯祁支反、云大也。音讀皆在第十六部。通志堂刻作无祗悔、則誤。○又祇旣平。唐石經作衹。釋文云。京作禔、說文同、音支。又上支反、安也。其讀亦皆在十六部。又云。鄭云當爲坻、小

祇字文言文解释

<名>地神。《论语•述而》:“祷尔上神~。”(替你向天神地祇祈祷。)

zhǐ

<副>仅仅;只。《诗经•小雅•何人斯》:“~搅我心。”(这个意义上古又写作“秖”、“祇”、“祗”,宋代以后多作“只”。)